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全方位引进 多角度培育增强企业产能链上的科技人才实力 



 

朱文浩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与企业一路成长,我感受最深的是人才对于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当前,科技产品的更新速度快,顾客品质需求高,市场竞争大,今天的行业领军者,很可能明天就是追赶者。企业的生命力更加依赖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的竞争力,则需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支撑,尤其需要产能链上的科技人才支撑。

        一、当前我市科技型企业及人才工作现状

   我市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扬子江城市群的中心区。近年来,我市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在人才招引、培育、激励等方面不断发力,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竞争力。特别是在创新项目的申报、科技人才的引进等方面一直给予帮助与便利,为广大科技企业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专业化的咨询、全方位的支持。

   截至2016年,全市科技人才资金增加到8600万元,累计创建企业孵化器5家、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家(国家级1家、省级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高校人才科技工作站5家,企业科技人才工作站3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与南京大学共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与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均有深入合作。连续6年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累计引进句容福地英才计划人才127人,镇江“331计划人才42人,省双创计划”25人,高校教授、博导100多名,两院院士12名(含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名。持续实施4期句容市“313”人才培养工程,近两年,培育各类本土人才439人,其中学术技术带头人30人、科技骨干109人、实用人才300人。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3人入选省市科技企业家、19人入选省“333”培养工程,211人入选镇江“169”五期培养工程。连续举办八届教授博士句容行活动,共邀请近400名南京高校专家教授考察句容,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近200项。

   目前,句容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6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30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年均提高3.06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在句容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日益显现,对句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稳固。

       二、我市科技型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分析我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现状,产学研一体化步伐还不快,企业在产能链上的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尤其显得单薄,导致具有超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缺乏,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明显。

   一是人才引进与产业契合度欠缺。人才是科技型企业的根基,是企业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无论是企业的自主引才,还是政府的各类资助计划,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过去的人才引进,有时是上面引什么,企业拿什么,出现指标性引才,企业相对被动,需求端供给端无法完全契合,引进的人才很多时候就成了摆设,中看不中用,无法为企业的产能提升、技术进步带来实质性的作用。

   二是对高技能人才引进重视程度不足。我们对科研人才的引进和资助,大多是偏重于动脑的。但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来说,是既要动脑的,更需要 动手的。这只就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化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增强经济技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打通产学研合作最重要的一环。但目前我市对高技能人才引进重视程度还不够。

   三是本土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技能人才光靠引进无法满足企业在产能链上的用工需求,更多的是要靠本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句容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集中在句容中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高职院校上,整体看高职教育规模不够大,培养层次主要以专科及中级工为主。培养的技术师资还不够多,对于本土技能型人才的资助还不够。

   四是科技载体与科技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当前,我市省级以上载体平台超过60家,其中不乏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在这么多的载体平台中,不乏一些好创意、好项目符合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句容本土企业,本应首先获得这些信息,从而帮助这些项目快速产业化,实现研、企、地三方共赢。但由于现在各个载体之间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企业与载体之间更是缺乏交流,很难实现互动,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三、增强企业产能链上的科技人才实力的建议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个人觉得主要是抓两头,一头是在研发上下功夫,也就是加快创新;另一头是在企业的产能上下力气,也就是提高企业产能链上的科技人才实力。从研发到生产,都需要各类人才的保驾护航,特别是在产能提升上更需要科技人才一臂之力。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增强企业产能链上的科技人才实力。

   一方面,立足企业发展,以做强产业为重点,使人才引进更加接地气。

     1.以产业优势为导向,增强人才引入实效性。人才引进不应片面追求高大上,而是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与产业需求关联度高的人才,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合适的人才拉动产业升级。着重要考量优势产业是什么?产业转型需要的核心人才有哪些?从而制定与全市发展相符合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要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户籍、身份等因素的制约,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在这方面,港峰集团曾经有过很好的尝试,例如,2014年引进的王士维团队特高压输电线路用高强度长棒形瓷复合绝缘子项目,就是集团以自身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核心人才为支撑,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实现了人、财、物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产业升级,也获得了省双创团队和省重大成果转化的支持。

      2.以成果转化为龙头,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盟。产学研一体化,重在整合资源,开发专有技术。例如,港峰集团去年针对俄罗斯西伯利亚高寒地区的铁路材料,联合铁二院开发零下70度的超低温产品;针对高铁线路安全运行和目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巡检的实际问题,联合京沪高铁公司、河海大学研发智能型绝缘子,最终实现绝缘子产品免维护、智能诊断,减少检修清洗频次,提高检修效率。政府可牵头建立以各科技载体、各科技型企业为主要成员的成果转化联盟,实现载体项目与科技企业之间的项目交流。定期编制科技载体项目目录表,在政府官网或报纸传媒上公布,帮助成员企业定期了解项目需求、项目进展,更加快速地让好的项目、好的创意实现产业化、成果化,从而助推全市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3.以政策创新为抓手,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制定完善人才自主创业资助、人才引入工作补助、人才创新提升奖励、人才购房租房补贴、人才子女就学保障、企业开发人才支持的人才政策体系,安排人才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创业资助,享受本地市民一切平等待遇。鼓励并重奖企业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由市政府出资聘请院士专家为市政府科技顾问,帮助企业解决共性问题。每年举办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科技对接活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与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立足企业需求,以重点产业为重点,让高技能人才储备更具指向性。

     1.加大技能型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定期编制和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目录,按需引进培养急需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环境,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提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定期开展评比与奖励活动,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技师津贴制度。

     2.加快本土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原有“313”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增设句容市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培养资助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定向、订单式培养,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企业实训基地。对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定期组织开展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并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高技能人才群体不断成长壮大。

   当今时代,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快车道,伴随着工业革命4.0帷幕的拉开,科技引领未来,科技改变世界,已经从口号走进了现实。只要我们顺应时势,增强科技人才实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之路走得更远,走得更宽,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未来。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优化创业软环境 提升发展新动力
下一篇:推进电网产业集聚发展 提升电网产业智能水平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