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中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处于健康服务的前沿,开展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健康服务,是城乡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最佳途径,是居民健康的“第一守门人”,更是群众看病就医的“第一道门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街道、管委会)及卫生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功能日渐提升,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有较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继续大力发展镇村医疗卫生事业,筑牢健康服务网底、努力建设健康句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
市级与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在门诊量、住院量上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人们对“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这句话并不陌生,但由于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缺少优势和优惠措施,服务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短缺人才匮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势不能凸显。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包括基础设施、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目前我市上述资源大多集中在市级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大部分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相对薄弱,加上绩效工资的制约,现有人员待遇偏低,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送出去进修的人员“想法走”等现象普遍,致使现有医疗水平不高,距全科服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此外,按照有关标准,每万名居民需配备15-18名医疗卫生人员,实际上我市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还达不到这一标准。就宝华镇而言,辖区常住人口2.55万人,外来人口2万余人,按规定需配备医护人员70余人,而现有在编医务人员仅40人,远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作用的发挥,造成一些居民小病也去大医院看的局面。
2.双向转诊落实困难,基本用药配备缺失。“双向转诊”制度是引导居民有序合理诊疗的基础,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市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但现阶段 “双向转诊”还处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状态。市人民医院人满为患,大部分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却门可罗雀。究其原因,一方面不排除患者对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不认可、不信任,担心镇村医疗机构能力不足,会耽误治疗、影响康复。另一方面也有基本医疗保险衔接不畅、基本药物配备缺失等原因。如基本医疗保险基层用药目录比较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存在瓶颈,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普通用药不在目录内,开不到、报销不了,使得部分农村患者必须要到上级医院诊疗、开药,增加了负担。另外,由于对“双向转诊”的考核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医务人员不愿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劝说病人转诊,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上级有要求,就象征性地完成几个指标。
3.诊疗信息不能兼容,实时共享渠道不畅。目前我市市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医药卫生信息化体系,市级医院往往不承认病人在镇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结果,同时市级医院的检查和诊疗记录镇村又无法共享。特别是各类专业化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健康管理信息体系不能共享,既增加了患者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原本不多的医疗卫生资源。
4.管理机制滞后,竞争意识不强。从我市实际情况看,作为农村卫生工作枢纽的乡镇一级医疗卫生机构敢于竞争、敢于拼搏,走自我发展路子的意识比较淡薄,少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守摊子、职工只求过得去的思想较为普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镇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都是从临床医务人员选拔而来,未接受过系统管理知识培训,缺乏经营理念和办法,遇到矛盾和困难就打退堂鼓;二是少数基层干部不讲领导艺术,方法不当,老好人思想严重,难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导致内部管理紊乱;三是一些职工缺乏奉献精神,考虑个人利益多,服从全局意识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往后越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现状。
二、对策建议
1.加大投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并顾及周边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确定侧重项目、配套项目,提高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层次,完善服务功能。
2.多措并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一是加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卫技人员培训,立足本市二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的龙头作用,进行定向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卫技人员业务水平,推进整体素质提高。二是以提高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自身能力和居民就医保健的需求为目标,定期选派一些市级医院医生到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市级医院要定期接收一定数量的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修学习。三是在全面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收入利用比例,用于激励医务人员钻技术、求服务的热情。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人员待遇,留住现有人才,并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激励政策,切实改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继乏人的状况。
3.结合实际,完善双向转诊有关措施。一是结合农村经济状况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合理选择配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适当增加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惯用的一些治疗慢性病、常见病的药品品种和数量。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知度。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关系到每一个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市卫计委要联合各类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做好全方位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和理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增强居民对“小病在基层、大病上医院”这句话的感性认识。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要增强自身的宣传意识,改变居民传统的就医模式,引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医疗消费。如利用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自身资源,常态性地为辖区居民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积极开展平价、便捷、有效、安全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等活动,扩大自身的影响。三是开展特色服务,走“育强人、创特色、办专科、带全面”的路子,注重培养本医院的特色人才,以专科特长吸引居民就近首诊。
4.整合平台,推进诊疗健康信息共享。建议借助互联网开展市镇两级医疗机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建立远程医疗、远程培训、远程监护等服务平台,实现各级医院,包括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卫生事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也有利于加强医疗质量监控,推进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5.深化改革,激发基层卫生机构活力。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抓好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形成救死扶伤、追求卓越、尊重科学、崇尚和谐的优秀医院文化。认真选聘好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重视对其岗前、岗位培训,落实其人事、分配、业务等管理自主权。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使医务人员收入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劳动贡献挂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激发镇村卫生机构活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