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 政 协
2014年6月
近年来,随着宁句一体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万顷良田”工程的实施,我市开展了一定规模的村庄整理工作。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2010年以来,全市有近10万农业人口脱离土地,拆迁安置在城区、集镇。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关系到今后发展及长治久安的大事。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失地农民就业情况,从2月份起,市政协成立调研组,开展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样本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考虑到城市周边以及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就业渠道较为宽泛,不具备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不同情况的拆迁安置村(小区)3个,作为样本点。
1.黄梅冯岗村。该村为原黄梅镇所辖行政村,2010年因碧桂园项目落户,于当年3月实施村庄整理拆迁安置,2012年4月迁住黄梅新村。
2.后白镇东风村。该村原为行政村,2010年5月在后白镇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实施整村拆迁安置,2012年底迁入后白福源社区。
3.天王镇浦溪花园。该样本点为天王镇对若干偏远的棚子户实施村庄整理后进行集中安置的小区,涉及到全镇16个行政村,每个村有安置户1-30户不等。
二、失地农民就业基本情况
对黄梅冯岗村、后白东风村按原有人口进行调查,对天王镇浦溪花园按已入住的人口进行调查。
1.劳动力人口情况。根据农村实际及企业招工条件等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年龄为口径,除学生外,确定男18-60岁、女18-50岁为劳动力人口。其中,天王镇浦溪花园由于是各村散户入住,调查时,只登记了劳动力人口,其他人口未作统计。
表一:人口情况
样本点 |
总人
口数 |
劳动力人口数
(18岁-男60、女50岁) |
未成年及学生人口数 |
男60、女50以上人口数 |
黄梅冯岗村 |
1484 |
642 |
378 |
464 |
后白镇东风村 |
1465 |
869 |
208 |
388 |
天王镇浦溪花园 |
/ |
1479 |
/ |
/ |
合计 |
/ |
2990 |
/ |
/ |
2.就业及收入情况。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开展调查,就业的形式包括企事业上班、自主创业、技术工、打小工和零工等等,也就是只要从事务工劳动获得收入,均作为就业人数统计。调查就业的对象为劳动力人口。
表二:劳动力人口就业情况
样本点 |
劳动力
人口数 |
就业情况 |
就业率 |
合计 |
市内 |
省内 |
省外 |
黄梅冯岗村 |
642 |
501 |
384 |
95 |
22 |
78.04% |
后白镇东风村 |
869 |
808 |
494 |
240 |
74 |
92.98% |
天王镇浦溪花园 |
1479 |
1302 |
581 |
659 |
62 |
88.03% |
合计 |
2990 |
2611 |
1459 |
994 |
158 |
87.32% |
表三:就业形式分布
样本点 |
就业
人口 |
就业分布 |
在企业上班 |
各类技术工
包括:瓦木、水电、油漆、修理工等 |
私营、个体户 |
做小工、零工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黄梅冯岗村 |
501 |
308 |
61.48% |
108 |
21.55% |
32 |
6.39% |
53 |
10.58% |
后白镇东风村 |
808 |
520 |
64.35% |
81 |
10.02% |
113 |
13.99% |
94 |
11.63% |
天王镇浦溪花园 |
1302 |
683 |
52.46% |
71 |
5.45% |
56 |
4.3% |
492 |
37.79 |
合计 |
2611 |
1511 |
57.87% |
260 |
9.96% |
201 |
7.7% |
639 |
24.47% |
表四:未就业分类
样本点 |
劳动力人口数 |
未就业人数 |
未就
业率 |
未就业原因 |
残疾、生病 |
年龄偏大或在家带小孩、照顾老人 |
其他原因
(生小孩、无专长等原因待业)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黄梅冯岗村 |
642 |
141 |
21.96% |
15 |
10.64% |
112 |
79.43% |
14 |
9.93% |
后白镇东风村 |
869 |
61 |
7.02% |
13 |
21.31% |
45 |
73.77% |
3 |
4.92% |
天王镇浦溪花园 |
1479 |
177 |
11.97% |
22 |
12.43% |
118 |
66.67% |
37 |
20.9% |
合计 |
2990 |
379 |
12.68% |
50 |
13.19% |
275 |
72.56% |
54 |
14.25% |
表五:各种职业年收入(指普遍的情况,少数高收入未列入)
项目 |
就业工资性收入(元) |
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
在企业上班 |
各类技术工 |
私营、个体户 |
做小工、零工 |
样本点 |
25000 |
45000 |
50000 |
男:20000
女:10000 |
14824 |
3.农民失地补偿情况。为对失地农民总体状况有相对准确的评估,对农民失地补偿情况作了了解。失地补偿不含国家涉农补贴。(1)开发区黄梅村庄整理。有土地流转和征收两种情况,土地流转每亩每年补偿1000元,土地征收每亩一次性3万元左右,征收价根据政策每年有变动。(2)后白镇“万顷良田”工程。均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性质,每亩每年补偿水田600元、旱地400元。(3)天王镇棚子户集中安置。一是村民仍自种;二是村民将土地交由村里,村里根据租赁情况给付租金,一般在每年每亩500元左右,少数高的1000元左右。
三、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分析
1.总体上看,劳动力人口再就业率较高。调查显示,劳动力人口再就业创业率达87.32%。说明我市就业渠道较广,失地农民积极主动就业的意识较强,大部分都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增加收入,保障生活。实地走访中,村社干部及群众都说“只要能做事的、走得开的,都在做事、找事做”。拿到拆迁安置补偿款,就只顾眼前享受的只是极少数。未就业的,大多数也不是不愿工作,而是受企业招工条件限制,如年龄、技术专长等,低端劳动力供大于求。未就业的劳动力人口379人,其中:年龄偏大难找工作以及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走不开的有275人,以女性为主,占72.56%;因病或残疾50人,占13.19%;生小孩以及无专长暂时待业的54人,占14.25%。
2.已就业的,八成以上就业质量偏低、收入不高。从调查情况看,经商、做个体、有手艺的人就业情况较好,大部分收入较高。在三口之家中,凭其一人之力的收入,就能使全家达到甚至超过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标准。这部分人占就业人群不到两成。还有八成以上就业人群,在企业打工或做小工、零工,就业层次较低,就业可替代性强,处于工作不稳定或隐形失业状态,且收入也不高。从收入调查可以看出,这类就业的失地农民年收入高的2.5万元左右,低的1万元左右。家庭中一人工作,或都从事做小工、零工,收入水平如果与201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824元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就业技能欠缺,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且与之就业层次相近的劳动力人口较多,竞争激烈。
3.主要矛盾,支出增加与收入不稳定的问题。由于失去了种植粮食、蔬菜的土地,没有了饲养家禽家畜的场所,口粮要买,吃菜花钱,再加上水电费等生活费用,家庭支出明显增加。调查中群众一句“现在上厕所都要钱”,形象地反映出生活的压力。一旦就业不好或失业,只出不进,必将导致生活困难。当前失地农民最为担心以后一旦不能就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普遍认为自己耕种土地,经济效益虽然较差,但是有土地就有收成,填饱肚子不成问题。
4.重点关注,失地农民中的一部分困难群体。失地可能使原来一些贫困户生活变得更为困难,主要原因:一是原来家庭主要劳动力以种田为主,没有其他技能,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帮人种种地、打打散工,收入较低;二是家庭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三是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力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这部分人群收入来源有限,生活开支又增加,长此以往将成为社区里的“贫民”。
四、进一步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
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着眼长远,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在巩固和扩大就业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就业层次和质量,以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完善的保障,促进安民乐业、和谐发展。
1.多举措提高就业质量。农民失地后,就业是重新寻找生活出路的根本。虽然目前失地农民就业情况较好,但从长远看稳定性不够、收入水平也不高,需要政府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一是大力发展中心镇多元的产业基础,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在确立就业导向型的产业发展策略上,要有产业升级不是不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观念,不能把“劳动密集型”和“低端”、“低档”简单画等号,有针对性地选择投资规模小、占地少、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尽可能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失地农民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收入。二是将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作为新增就业的增长点,建立重大项目用工对接机制。大项目好项目引进来之后,除了抓开工建设,还要把用工需求作为重点,做好与当地劳动力的匹配,及时与项目单位签署预留岗位协议,为失地农民提供好的就业条件。三是将中小企业作为拉动就业的重要阵地。重点跟踪民营企业,做好供需对接,增加就业总量。
2.多途径帮促就业创业。 针对一些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帮助、促进他们就业创业。一是注重为家庭困难、就业技能较差的人群提供就业岗位。在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而新增的就业渠道中预留一定的岗位,如门店、摊位、安保、社区服务等。政府还可以出资购买和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为他们提供就业保障。二是积极帮助和鼓励失地农民从事比较灵活的非正式就业。把那些在家照顾孩子、老人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帮助联系不受上班时间、工作场所限制的非全日制、灵活性、季节性的工作,使他们空余时间有事做、能挣钱,从“麻将桌”上走出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就业创收。三是大力扶持那些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既能减轻社会负担,也能带动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相关部门应在诸如免交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3.多形式开展就业培训。要使失地农民有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重要的是要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失地农民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能力。当前的再就业培训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任务式、应付式培训,不仅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而且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的实际效果也不理想。为此,要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一是实行普及型培训。根据失地农民现有文化水平和就业需要,科学制定失地农民培训大纲,以村社或楼栋为单位,合理安排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等讲座,让失地农民普遍接受教育,增长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二是实行联动培训。实行城乡联动、村企联动、部门联动,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培训、春风行动等培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培训,提升从业技能。三是实行订单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把技能培训与市场有效对接,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培训后的农民能直接到企业就业,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工人,逐步实现由“候鸟型”打工向“永久型”就业的转变。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保证基本的培训费用,还要加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力量联系协作,建立起职责明晰、运作高效的失地农民培训机制。
4.多层次完善基本保障。失地农民最为担心的是今后的生活。调查了解到,只有被征地农民才符合我市养老保障政策,样本点养老保险参保率为71.5%。未参保的为中青年,主要是自身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性质的农民,只是依靠土地流转金获得补偿。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句容模式”,积极探索覆盖面更广的失地农民社保政策,并逐步建立完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制度。以完整配套的制度为基础,建立和形成“失地—入保—就业—发展”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构筑政府、企业、社会全方位的扶贫救助体系,对就业能力差、受疾病困扰的贫困家庭实施重点救助。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