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 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傅丽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类自然灾害、事故频发,个人心脑血管等突发疾病迅速上升。在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急救能力,降低突发灾害、事故风险和伤亡率的同时,实施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广大市民应急救护参与度十分迫切。 一、应急救护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急救医学理论将急救分成现场“第一反应人”的避险与自救互救;专业医疗急救人员的院前急救以及院内救治等三个阶段。由于专业急救人员不能在有效救治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伤者便错过了最宝贵“挽救生命的黄金4-10分钟”,可能导致伤残甚至失去生命。中国每年发生伤害事件7000万人次,190万人终生致残,死亡8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1%; 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空难、中毒、暴力等伤害事件,已经成为中国1-30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一死因。而在这些不幸事件中,心跳/呼吸骤停在临床上是最紧急的情况,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抢救,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则病人的生存率是43%。而外伤出血也是最需要现场急救的危重症之一。出血伤员只要拖延几分钟急救,就会因为失血危及生命!因此,现场“第一反应人”如果能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科学避险或及时有效开展自救互救,就能极大地避免或降低伤亡。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就是要使受训者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最关键的初级救生技术,从而提高个人在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降低由灾害或疾病引起的伤残和死亡,提高生命质量;其次,通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可以广泛传播“人人学急救,急时救人人”的公益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当前,我市正全力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进一步做好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既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彰显人文句容、幸福句容的有效载体。 二、我市应急救护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市应急救护培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当时仅仅是针对驾驶人员的培训,真正面向社会广泛地开展培训始于2012年初省政府实施“公益性百万救护培训”项目。两年来,以我市红十字会为主,积极推动救护培训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高危行业、进农村,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急救、创伤急救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呼吸道梗塞急救法、意外伤害应急技能等。共培训初级救护员2300人,完成普及救护培训20110人,占全市人口的3.73%。然而,从培训的实际效果和向社会征求意见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 重视不够,培训开展有难度。应急救护工作是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相关的工作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或在所谓的“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等重大节日里开展一些活动,相关工作措施落实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部门之间缺少合作,资源无法共享,缺乏必要的督查。就培训工作而言,经过市红十字会的努力,所争取到的财政资金只能满足知识普及性的简单培训,如要达到培训大纲规定的培训规模、课时、效果,资金缺口依然很大。无固定的培训场所,无足够的师资力量和培训器械、教学用具,无法满足不同行业对救护培训的实际需要是不争的事实。 2. 宣传滞后,思想认识不统一。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组织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明文规定。应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红十字会系统内部,对此项工作的认识都达到了应有高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群,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件事;有的认为突发事件离自己很远;有的认为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可以完全依赖医务人员等等。在去年九月“世界急救日”之际,市红十字会曾面向社会招收参加培训的学员,反应寥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的防患意识还不强。 3. 条件限制,培训质量待提高。市红十字会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时间不长,组织管理上还有待加强,但最关键的一是参训学员大多数无充裕的时间,无法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完成足够课时,学到系统的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二是我市应急救护培训教员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专业医护人员极少,他们虽然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培训师资证书,但缺少实际现场救护经验和授课技巧,加之多为兼职,无法保证授课的连贯性,课堂互动性不强,释惑答疑的能力捉襟见肘。 三、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据了解,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国民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接受应急救护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30%以上,美国、德国达到80%,而我省不到5%。2012年起,省政府已经连续两年将“公益性百万救护培训”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中,并且提出要持续推进,到2020年,使我省接受应急救护培训人数比例达到总人口的15%。对照上述指标和我市差距,建议如下: 1. 以人为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急救护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救护知识是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有效降低损害的重要保障。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在未来7年时间里,我市要完成近10万人(不包括轮训)应急救护培训,任务艰巨。建议市政府将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列入政府保障改善民生实事项目,纳入社会事业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考核内容,继续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根据每年安排的培训计划,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培训费用标准,将应急救护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在全市应急管理体系下,成立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分支机构,制定完善包括场地、培训师资、志愿者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协调相关部门的可利用资源,确保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 突出重点,发挥培训的示范作用。普及救护知识,非一日之功。建议当前以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应急救护培训为突破,带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一是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培训。要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纳入公务员能力培训范畴,强化公务员危机意识,提高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救护的能力,更好地树立为民服务形象。二是加强特种行业和特种人群培训。建议将接触意外伤害机会较多,从事有较大危险性的工作岗位,如驾驶员、乘务员、警察、消防员、各单位安全员、建筑工人、电工、导游、保安、教师等等,纳入重点培训的对象,实施深度培训,使其不仅了解应急救护知识,还要真正掌握应急救护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是否具备应急救护资质证书,作为取得有关行业从业资格的先决条件之一。三是加强在校学生培训。把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作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让其从小就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达到“教会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惠及整个社会”的目的。 3. 规范培训,提高应急救护培训质量。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目前,全市拥有初级救护员培训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仅13人,根本无法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迫切。建议按照常住人口每10万人配备3名培训师标准,重点从行政机关、卫生、教育系统选拔一批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的志愿者,定期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专业竞赛以及学习交流,推进救护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与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统一管理,按照“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四统一要求,使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走向专业化、优质化;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建议开展“以赛促训”,在全市定期举办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教师、红十字培训师以及高危行业人员等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竞赛,通过理论考试、模拟意外情况处置等环节竞赛,切实提高群众学习的主动性。
4. 强化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知晓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难点在群众是否认可、是否参与,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学急救,急时救人人”的良好氛围。建议一是从社区着手,利用黑板报、橱窗、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定期宣传卫生救护知识,造成视觉冲击,强化居民印象;结合居民实际,举办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如家庭应急救护知识比赛、急救技能比武、“救”在身边征文等等,激发居民主动学习热情;二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平台,开辟专栏,长期、固定地宣传卫生救护知识,宣传应急救护培训动态与成效,尤其要加大自救互救和救护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让公众切实体会到应急救护培训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群众“要我培训”变“我要培训”救护意识的大转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需要全体市民的广泛参与和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个体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