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改进施教措施 提高教育质量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幸福成长 



 

改进施教措施  提高教育质量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幸福成长
刘四红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我市城乡学校就学数量急剧增加。为了解决这些孩子的公平入学问题,我市不设“门槛”,确保应学尽学,实现了入学、学籍、沟通、待遇无障碍。但外来务工子女进入学校后,由于不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这部分学生在青春期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将来由于学识问题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还有可能危害社会。因此,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面对这些学生,我们要找到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对策,帮助这些学生更快地适应我市的学校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目标,让他们幸福成长。
      一、外来务工子女接受教育现状
      1.学习成绩不佳,整体情况堪忧。截至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有2336名小学生、702名初中生在我市公办学校就读,享受与我市学生同等待遇。调查中,反映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总体情况不好,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占60%,差于平均水平的占32%。这与不少学校反映的“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基础较差,教学感到很吃力”相符。
      2.自卑心理严重,沟通能力欠缺。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我市后,由于知识技能不够充足,经济条件有限,在社会上大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有时受到当地人歧视。由于体制机制问题,社会保障不能够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导致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心理上并没有“家”的感觉,缺乏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子女随同父母来到我市读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他们自我封闭,在沟通能力上明显低于当地学生,不会与人交流,不愿意跟陌生人交往,很难和同学相处,只和自己最亲密的同学小范围交往。如外出参加实践活动时怕迷路,不敢去远处。长此以往,这些青少年的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会严重缺失。而这些品质又是现今社会必不可少的。
      3.个体差异明显,教育难度较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业水平有较大差异,虽然属于同一年龄,但是学生在老家的学习大不一样。有的孩子由于转入转出学校的原因,造成了知识上重复学习或知识系统上的不连续。更有少数孩子曾有一年无学上的情况。这都给他们的后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给他们造成了很重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幼小时父母出来打工,自己则随同爷爷奶奶长大,与父母关系淡漠,处在青春逆反期,父母的话根本听不进去。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在学校,老师也无法有效地与其沟通交流,并有效地“对症下药”,在教育上很难做到全面到位。
      二、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情况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流动性大。外来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以调查的宝华中心小学为例,每学期有30%的外来学生转学,一个教学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剩下的外来学生不足1/3。这些学生随父母流动,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经常缺课,成绩偏差。也导致外来务工子女普遍自卑、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
  2.家庭经济基础差。外来务工家庭在社会上大多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劳动强度大,54.7%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建筑、建材、矿山等劳动强度较高的行业,靠简单体力劳动养家糊口。二是工作时间长,78.5%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甚至有17.3%的人员日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三是家庭收入低,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到了78.5%。被调查家庭中,有的家庭除了日常支出,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
  3.外来家庭子女多。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是不至一个。如在宝华中心小学,非独生子女家庭占了88.8%,甚至四个以上子女的家庭占6.1%。多子女就学增加了家庭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孩子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绝大多数外来务工家庭居住的地方相当简陋,许多家庭居住的是出租房,居无定所;有些外来务工家庭离学校较远,上学比较困难,使外来务工子女不能够安心上学。
  三、提高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性要素,没有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化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如何使外来人员充满对这个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则事关城市化的成败得失,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重视外来人员子女教育,应是我们当前必须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强化硬件投入,优化接受学校办学条件。大量外来务工子女不断涌入我市学校,使得学校的校园、校舍、师资、教学设备等条件硬件显得捉襟见肘。学校容量小,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太多使得班级容量过大。应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法规,对接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在政策上给予保障和倾斜。对接收外来务工子女就读较多的公办、民办学校,给予经济上、师资上的帮助。同时,要完善社区、小区教育用地和建设规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其他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以改善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尽可能满足外来务工子女在我市的入学需求。
      二是要强化家校联系,成立外来务工家长学校。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工作、生活需要,常常早出晚归,与学校联系少,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了解不多。为此,应组织教职员工对外来务工家庭进行家访,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请家长为学校发展和孩子成长提意见和建议,努力构建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普偏较低无力辅导孩子、无法给予孩子良好家庭教育的问题,要强化与外来人员用工单位联系,通过成立外来务工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其进行相关教育方式方法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意识,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是要坚持一视同仁,从源头上营造平等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我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各学校在编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安排等方面,做到我市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及各种评优评先工作中,我市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疏导,让他们与我市学生一样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针对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问题,应在新学期对外来务工子女新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学校还应为他们安排心理辅导老师,不仅辅导他们学习,还要经常与其谈心,教育他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树立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四是要坚持全面融入,以实践活动促进和谐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欠发达地区来到我市,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与本地孩子间的隔阂。为此,各中小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群体观念、合作意识、友爱情感为重点,以开展集体活动、学生之间合作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互相关爱,共同提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密切配合,互助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融入句容,融入学校,同本地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幸福地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让他们从心理真正接受我们这座城市,这所学校,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学生,才能使我们这座城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句容的明天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整合资源 完善机制 构筑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下一篇:加强和改进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