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城市 提升健康水平
吴晓军
党的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人的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健康的人。如今,健康不仅仅是人的一种追求目标,更是一种资源。市十一届二次全委会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增进民生幸福,与苏南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维护、增进全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一、我市居民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市人口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状况有关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市民的健康状况、健康意识与健康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市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血压、血脂、血糖和体重指数是反映现代市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且与很多疾病密切关联。市疾控中心2011年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居民18岁以上人群中血糖偏高达31.73%、血脂异常达30.05%、超重和肥胖达35.94%,已被镇级以上医院确诊为高血压的达26.09%、糖尿病的达7.49%。再从监测数据来看,2009-2011年发病率排序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是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冠心病,农村合作医疗中这前五位慢性病报销人次占总报销人次仅为0.35%,但报销费用却占到了报销总额的20.76%,使用了筹资总额的19.46%;职工医保中肿瘤报销人次占报销总人次的4.88%,而报销的医保费用占总费用的31.30%。调查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已呈高发态势,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是威胁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也是医疗保障资金的主要消耗。
二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是威胁我市居民生命的三大杀手。我省现代化指标中要求期望寿命为78岁,我市2011年为76.7岁。2008年以来我市居民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伤害、呼吸系病,其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占全部死因的78.8%。尤其恶性肿瘤是影响我市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恶性肿瘤死亡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胃癌、食管癌、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57.2%。
三是传染病发病率呈聚集和上升趋势。我市近年来虽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也较平稳,但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丙类传染病时有聚集和高发趋势,疫情逐年上升,且突出影响学生和幼童的健康。
四是职业病与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市职业病主要为尘肺和职业中毒,2004年来我市累计确诊职业病283例,占镇江市累计确诊数的近三成。抽样调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出现五项和二项亚健康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65.0%和80.1%,其中比较突出的亚健康症状为口腔溃疡、眼干涩、咽喉痛、背部疼痛、记忆力欠佳等。此外,中小学生视力、营养和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育龄妇女乳腺疾病和缺陷新生儿有所增加,老年人健康正不同程度地受到2 种以上慢性疾病、“空巢家庭”、“孤老家庭”以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多重影响。
二、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1.整体健康观念滞后。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健康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没有疾病,而一种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宁状态,人们的健康观念也由消极治疗疾病向积极预防疾病、减少健康危害、改善健康环境转变。我市大部分市民的健康观仍停留在无病便是健康的生物医学阶段,健康生活方式、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防治知识相对薄弱。据问卷调查,在日常体检的人群中自己主动体检的人只有25%,近两年内没做过一次体检的人有36.5%;28.7%的人患高血压后没再测过血压;超过半数的人通过药店推荐、广告和习惯选择用药,偶有头疼脑热就挂水点滴;遇到挫折和烦心事,长时间焦虑、郁闷,不知道找心理医生。
2.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待形成。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和吸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行为危险因素。个人的健康和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方式。据问卷调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外就餐次数增多,增加了摄入脂肪和盐的机会,加上句容人习惯吃腌制菜肴,大多数人超过每日6克盐的标准;成年人奶制品的摄入明显不足,中青年人水果摄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儿童青少年偏好肯德基等洋快餐。嗜好烟酒的人群增加,成年男性吸烟率达67%,90%的人进入饭店都会选择饮酒。居民户外有氧活动少,特别是年轻人多数没有经常锻炼的习惯,肥胖、肌肉退化、体力耐力下降等现象越来越多。机关事业单位接受健康调查的人中,90%以上的人工作时间和回到家中离不开电脑、电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普遍不足。
3.疾病的防控和健康促进工作亟需加强。国家标准疾控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重医疗、轻预防,重治病、轻防病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还较为突出。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短缺、能力不足,一方面要有效应对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另一方面要展开慢性疾病的系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同时还要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从根本上提升群体健康水平。
4.健康服务力量薄弱。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是群众健康的维护网和守门者。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双重原因,在设备购置、人员聘用、医疗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市级医疗机构人才、专科等建设受到瓶颈制约,与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很难满足群众健康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镇、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缺少诊疗水平较高的全科医生,难以全面承担起 “六位一体”的功能。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都爱上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严重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三、几点建议
1.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创建行动,引导全民健康观念转变。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全球性行动战略。健康城市是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我国于1994年开始此项工作,苏州率先提出了五年打造第一个健康城市群,通过创建健康城市使生态环境、市容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设宜居句容,核心是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和人群健康。我市已先后创成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正在推进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全面启动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一是制定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规划。借鉴试点城市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完善健康服务、营造健康环境、保障健康食品、倡导健康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规划,以健康城市为引领推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建设。二是把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三是明确阶段性创建目标,以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市的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2.大力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促进全民健康习惯养成。建立并倡导多部门协作机制,将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的普及贯穿各项社教活动,落实到社会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刊播健康卫生知识,举办“百姓健康讲堂”和健康素养巡讲等系列公益讲座,普及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营养与饮食卫生、家庭心理、生殖保健等基本常识,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能力;积极响应卫生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倡议,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在群众喜闻乐见中把健康知识、健康行为教给群众,促进全民健康氛围的形成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3.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带动全民健康体质改善。一是扩大全民健身场所的覆盖率。二是提高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率。三是有计划地加大健身活动的组织力度,把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列入城乡建设规划,积极探索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维护、完善社区体育器材,通过达标、比赛等形式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四是用好体育彩票资金,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全民健身工程上的投入比例,真正体现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全民健身宗旨。
4.稳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保障全民健康素质提高。国家“九五”攻关研究表明:在健身和疾病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要坚持公共卫生优先发展,探索建立可持续性的公共卫生财政保障机制。一是安排基本建设经费,争取2年内完成国家标准疾控中心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标准示范卫生院、卫生室建设,促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硬件达到标准要求。二是加大主要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投入,在提高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经费的同时,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为主线,引入并大力落实适宜技术,实施常见慢性疾病综合干预策略,努力降低发病率、减缓疾病进程。三是落实健康教育经费,保证健康教育经费随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而增加。四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等各项补助资金,建立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估办法,有效督促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各项健康服务。五是积极引导部门单位个人增加健康投入。开展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机关为重点的健康场所、示范创建活动,建成一批健康广场、健康步道、健康公交、健康站台、健康公园,叫响 “健康一二一”行动口号,引导市民自觉进行年度健康体检,落实“健康句容、幸福群众”各项具体举措。
5.不断优化健康服务资源,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硬件建设逐步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人才、专科建设和实用服务型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加速全科医师转型的同时,强化医疗预防重点专科建设。建议由市卫生局、科技局、人社局共同成立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小组,制定建设规划和管理措施,通过重点专科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医学科研及临床应用、与知名院校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建成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重点专科,以此带动全市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促进疾病防控、健康服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以主动服务的方式管理群众的健康,以适宜的方式增强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