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崛起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崛起

凌  华

 


      春光明媚,万物勃发,一派生机盎然景象。2011年,我市文明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建设的浪潮,进一步激发了句容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如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号角再次凝聚着60万人民,共同谱写句容绿色崛起的新篇章。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谈一些个人意见、建议。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纵观历史,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最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并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再次做了强调。“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透视时代潮流,无论是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把低碳经济确定为会议主题,还是全国“两会”期间“节能减排”、“绿色经济”成为热点议题,再到上海世界博览会确定的低碳主元素,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人类最重要最紧迫的使命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经济发展和造福百姓的一个主要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生存之道、执政之要、发展之需、民心之所向。

      我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我市实现跨越赶超的后发优势。今年1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绿色发展大会,这是春节后首个全市性大会,“加速产业蝶变、实现绿色崛起”是此次会议的主题,由此可见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市主要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着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早日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福祉。

      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在推动句容跨越赶超的进程中,我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行、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走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2008年确立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严格对照生态市建设标准,全力以赴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投资13亿元的区域供水工程实现村级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问题。大力实施县乡河道清淤、村庄河塘疏浚和城市水环境整治工程,强化入太湖水质监管,有效改善了水环境。强抓秸秆禁烧,铁腕整治边城地区大气污染和矿山轧石企业。推广使用天然气、管道煤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强化城市扬尘管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明显提高,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严格实行建筑工地噪声污染申报审批制度,开展噪声动态监控,有效防止施工、娱乐场所的噪声污染,严格控制大型车辆进城,对主要干道实施禁鸣,全市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

      (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完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改造, 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设到位,茅山风景区生态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完成城北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强化医疗“两废”治理,市镇医疗机构全部建成废水处理系统。新建自然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点38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1座,构筑起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三)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先后完成肖杆河风光带、香江丽景广场等区域绿化建设,完成葛仙湖公园、新世纪广场、玉清广场、城市出入口绿化提升工程,建成华阳西路等28条道路绿化和东昌路、句茅路等4条生态廊道,城市市区建设品位在不断提高。2011年我市投资近4000万元,在95个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得到群众的大力拥护。

      长期的生态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播撒了生态文明的种子,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但建设生态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仍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繁重的任务之一,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仍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期盼之一。一是完成减排任务的难度在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成效,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还在逐步完善,无法立即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二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在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依然突出,水质断面长期稳定达标难度大。三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难度在加大。环境突发事件不断增加,镇村环保机构不健全,全市环境监管任务繁重。四是化解环境纠纷的难度在加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环保诉求高涨,社会环保民意涌动,一些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群众投诉的焦点、媒体关切的热点、社会管理的难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三、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全面推进碧水蓝天宜居行动,打造城乡优美环境

      1、调整调优产业结构。促进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深化工业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化工、印染、电镀、电力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行动。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我市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加强规划保留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在已建成的38个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覆盖率和处理能力。尽快落实镇级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机制,实施区域供水的乡镇开征污水处理费,将污水处理经费拨付与出水水量、水质达标情况相挂钩。

      2、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努力控制灰霾污染,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台泥等水泥行业的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完成市内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机动车实施国Ⅳ排放标准,全面淘汰黄标车。开展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收费试点工作,加强建筑工地、道路运输、裸地、堆场扬尘防治管理。加大对工业集中区和电子、建材等重点行业粉尘、烟气和无组织排放的废气及恶臭气体的治理。

      3、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阵地和工作重点。坚持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片整治为抓手和突破口,每年选取100个左右的规划布点村作为整治重点,全面推进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治理及河道整治、村庄河塘疏浚,稳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固体废物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茅山丁庄奶牛场开展沼气发电和粪便制造有机肥的处理模式,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强农村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环境监测、执法监管、污染减排、宣传教育等工作向农村延伸,全面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

      (二)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行动,打造绿色句容

      1、构筑绿色屏障。我市的森林资源丰富,南有茅山、九龙山,北有宝华山,我市的森林覆盖率居镇江市之首,我们要加强保护和抚育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公路、铁路、航道两侧绿化品质,在工业集中区周围建设绿化隔离带,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庭院绿化,形成生态屏障。

      2、加强村庄绿化。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并鼓励农户选择多个品种、不同季相的林果花卉、经济林木,大力开展庭院绿化,发展庭院经济。

      3、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我市先后建成了肖杆河风光带、房家坝公园、贾纪山公园等市内公园,提升了城市园林绿化品质,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布局的均衡性,彰显城市个性特色,丰富季相景观,优化生态环境。

      (三)强化主体功能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

      1、强化主体功能区管理。我市早在2009年就提出五大版块建设的发展理念,区域发展要实行差别化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与国土开发格局,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和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建设项目“入园进区”,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

      2、落实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调整和优化句容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严守“生态红线”,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强度,加强生态空间管制,确保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达20%以上。

      3、加大湿地建设和保护力度。我市赤山湖退渔还湖工程,令全市人民骄傲和自豪,为更好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好这片湿地,我们要及早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生态湿地保护和建设规划。

      (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副产品知名度很高。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发展理念,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格局,大力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

      (五)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2011年我市成功创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这是实行新标准以来,全国首家通过的县级市,生态市顺利通过环保部的技术评估,生态文明的知晓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要使生态文明的意识根植社会,深入人心,还需不断拓展宣传途径。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制度,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逐年降低各级党政机关人均综合能耗。广泛开展生态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宾馆等层面的创建活动,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总之,我们要高举绿色发展大旗,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成果,为把我市真正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建设健康城市 提升健康水平
下一篇:做强四大基础 塑造城市文明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