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建议案 > 建议案 > 建议案1

关于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的建议案 



 
(2025年1月2日市政协十一届十六次常委会议通过)
今年,市政协确定的中心工作任务之一是对“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开展民主评议。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实地走访调研、基层代表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基本情况,查找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切实履行政协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现将评议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1.成立组织架构,全力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对此次民主评议工作,市政协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朱燕副主席任组长,市经科委主任任副组长,相关政协委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今年5月16日在市农业农村局专题召开了市政协民主评议“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全市各镇(街道、园区)以及市各相关部门共20多家单位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参加会议。朱燕副主席对这次民主评议工作作了专题部署,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同时,我们制订了民主评议工作的实施意见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
2.实地督导调研,确保民主评议工作扎实开展。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开展民主评议的具体工作。先后赴边城镇友谊村董家自然村、衣庄村上甸自然村以及华阳街道下甸村山芋地自然村进行实地视察,详细察看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情况,全面调研了解“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情况,并专门召开市农业农村局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征求对“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向被评议部门反馈。
3.坚持评改结合,确保民主评议工作取得实效。民主评议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市相关镇、区、街道以及市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市农业农村局对此次民主评议工作积极认真,大力支持配合。在将调研视察以及征求出来的意见反馈以后,市农业农村局能够迅速响应,认真研究问题的整改方案,并认真组织整改落实。
二、“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主要成效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美家美户”行动,致力于打造集“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基本情况:市农业农村局围绕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发挥产业优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聚焦人才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农村环境更加宜居。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一是做细镇村规划。今年来,由市农业农村局和自规局牵头开展了“多规合一”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在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基础上,按省评审专家意见,修改完善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茅山老区片区发展规划,并通过省级认定。同时邀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乡村规划师团队深入开展规划师驻村活动,对今年24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村各安排一名规划师,帮助设计村庄建设方案。二是打造和美乡村。2023年已有22个行政村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我市围绕茅山风景区、宝华山景区、赤山湖景区、得撒豆腐村、伏热花海和龙山湖、仑山湖、戴庄有机农业圈等7大区域遴选了24个行政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部列入了2024年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名单,已争取省级专项资金9000万元(其中茅山老区片区和美乡村建设5400万元、12个单个培育村3600万元)。目前,各相关镇村以按照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三是优化人居环境。持续开展村庄垃圾整治、河道池塘整治、房前屋后整治、路边地头整治“四治”行动。指导各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内容清单化、管护队伍专职化、管护资金硬性化,指导镇村多种形式引导村民自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巩固提升农村厕所革命成果,目前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已全面完成,实现了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合理使用省级专项资金,对照“十有”标准和“四通三化两无一改”要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等建设,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2.现代产业不断升级。发挥产业优势,通过紧盯项目招引、着力强链补链、聚力富民强村三项工作,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紧盯项目招引。根据全市农业产业特色和分布特点,绘制农业招商地图。聚焦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地区,持续开展招商。截止目前,我市在建农业项目47个,总投资44.61亿元。在谈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37.66亿元。二是着力强链补链。紧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优质“头雁”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9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今年上半年,省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6.64亿元。围绕句容农业四大产业和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运用农业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重塑和改造全产业链条。聚焦线上线下,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发力,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顶层设计,品牌赋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是聚力富民强村。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富民强村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由市领导带领机关部门及第一书记、优质企业、金融机构、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兴农员、金融助理员等共计帮促41个村。筑牢强村基础,建立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储备项目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库,资金项目向帮促村倾斜,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3.农业基础持续夯实。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人才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强大动力。一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郭庄镇1.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全面竣工,已通过市级验收;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其中黄梅街道2000亩补建项目和边城镇4000亩补建项目已全面施工,天王镇1000亩和边城镇2000亩改造提升项目及黄梅街道4500亩新建项目已完成招标方案评审,进入招标程序,11月底12月上旬完成招标工作并进场施工。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大“戴庄经验”推广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业都市。目前镇江确认我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84.71%,暂居镇江市第一,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100%。持续加大与江苏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两年来,先后实施茅山茶场机械化茶园项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等重点项目13个,形成“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割机”等标志性成果4项。三是聚焦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富有活力、规模适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体、实体和载体,构建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目前各类“新农人”总计在库141人。基本形成一支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队伍。
三、“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阶段工作情况来看,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句容实际的乡村发展路径,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1.村庄规划的指导性还不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规划是先导,今年全市136个行政村开展了“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但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乡镇重视程度不够,主体责任不明晰;规划编制的质量不高,且侧重于理论,实操性不强。
2.涉农资金的整合程度还不高。近年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农村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绿色效果进一步显现,但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缺乏,难以为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巨量资金,仅靠上级专项资金和镇村投入明显不足。需统筹农业、交通、水利、生态、住建、文旅、自规等部门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力量进行打造。
3.现代农业的支撑力还不够。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支撑是根本。当前,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还不够有力、不够全面,需要大力推动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做深做实。
四、对“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美家美户’行动”工作下一步的建议
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针对不足加以改进,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多规合一”引领乡村新风貌。一是广泛征求意见,高质量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建设的规划范围,让村庄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科学谋划村庄布局,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因地制宜细化村庄分类标准。根据镇村产业结构、业态发展等特点将域内多个村庄规划一起编制,让部分功能相互延伸,植入新业态,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融合。
2.统筹资金打造乡村新画卷。一是坚持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为片区化发展赋能,统筹住建、水利、农业农村、交通、文旅、生态环境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化建设倾斜,争取做一个成一个;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连片打造,避免出现涉农资金到处洒水现象。二是构建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产业转移、项目开发等形式参与到乡村建设,尽量减轻镇、村经济负担。三是统筹利用好中央、省、市等财政资金,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3.做强做实乡村产业新动能。一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乡村布局,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高新区建设。二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文旅项目、乡村旅游,培养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三是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育力度,培养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关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作的建议案
下一篇: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工作的建议案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