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建议案 > 建议案 > 建议案1

关于优化全市教育资源配置工作的建议案 



 
(2023年12月15日市政协十一届十五次主席会议通过)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年初,在常委会作出民主评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工作的决定后,市政协迅速组织力量成立了评议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先后在教育局机关、实验小学、华阳中学、宝华镇政府、实验幼儿园、省句中等多地多校,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现将我市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工作的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103所各类学校(不含高校),其中有56所幼儿园、47所中小学(含3所普通高中,1所中专校,11所初中,28所完全小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体育运动学校)。有各类学生7.28万人,在岗教职工4855人,其中专任教师454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87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3人,特级教师13人,正高级教师14人,镇江市级以上各类拔尖人才300余人。
“十三五”以来,句容教育通过实施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提档升级等项目,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县管校聘”人事制度和集团化办学等改革,大力践行细节教育理念,系统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生。
1.筑牢最大民生基石,提升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一是不断扩充、优化办学条件。根据《句容市“十四五”教育布局专项规划》的要求,对主城区及人口激增的部分乡镇教育资源进行适当补充。洪武路小学、市实验小学福地校区、宝华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省句中异地新建、宝华新城实验小学和幼儿园等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教育民生实事稳步实施,完成句容中专、崇明中学、市二中、白兔中心小学等学校运动场消险改造,完成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程。二是构建平台、倡导助学兴教。文昌教育基金会、宝华玉兰基金会等各乡镇助学兴教基金,积极募集资金,精准奖励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表彰教学业绩突出、成果丰硕的教师。三是多措并举、优化教师队伍。通过到校园直接招聘、引进公费师范生和研究生等方式,提升师资补充质量,2023年招录60名省乡村定向师范生,校园招聘33名研究生,社招35名教师,有效缓解了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师资队伍活力和能力。一是加强编制管理。均衡城乡间、校际间师资配置,制定并严格执行工作量标准,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做到岗变薪变,以岗定薪。二是严格交流制度。完善约束激励机制,优化流动方式,引导优秀教师在城区和乡镇、优质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2023年,共有297名教师进行了流动,其中骨干教师95名。三是推动集团办学。集团内跟岗支教、教学案研讨、师生活动有序进行,集团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办学水平趋于均衡,各项工作协调统一,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聚焦教育根本任务,立体化推动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学前教育普惠率逐年提升。截至2023年6月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3%,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88%,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1个、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1个。二是义务教育均衡成效明显。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指标达标率提升至87.5%,2023年已申报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大力开展基础内涵建设,在建省市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共24项;全域推进“研学课堂”,共有16所学校被镇江市教育局确定为“研学课堂”实验学校。三是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稳步推进。高考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高考重点本科达线率47.6%,比上一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省句容中专获批成立技工学校,入选省职业教育“双优计划”建设单位,对口单招、技能大赛成绩斐然。四是特殊教育延伸至学前和高中,融合教育、送教上门呈快速发展态势,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二、我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句容教育工作这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标教育发展先进地区,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教育布局不均衡的问题还需改善。受我市2021年以来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双螺旋”效应的影响,首先是全市范围内幼儿园“入学热”正在减退,2022、2023年幼儿园小班入学分别比上年度减少了200人和600人左右,2023年小班幼儿已降至5000人以内,根据统计局、卫健委提供的出生人口数测算,预计未来三年幼儿入学下降态势迅猛,乡镇幼儿园的生源将会出现问题,这将会导致部份乡镇幼儿园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现阶段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数都在5000人以上,正是小学生源高峰,从2024年起,初中也将逐步迎来入学高峰。其次,目前城区小学、初中入学比例偏高,50人以上大班额、2000人以上大校额占比仍然很大,城区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同时,白兔、边城、后白等临近主城区的乡镇中、小学生源进一步萎缩,导致校舍闲置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2.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次生问题不容忽视。“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每年暑假教师分流过程中,各校教师的情况不尽相同,规模大的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比例大,分流给他们带来了进城工作的机会;而规模小的农村小学,特别是经过几轮分流后,老教师偏多,种种原因他们主观上更愿意在农村工作,包括有一部分教师面临着在城区没有住房,不会开车等实际问题。此外高学段教师常年在中学执教,分流至小学后也存在种种顾虑和担忧。因此产生教师归属感不强以及教师队伍思想不稳定的问题,从而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集团化办学”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但目前集团只对各校教学和教研有一定的组织建议权,集团内各成员校有各自办学的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包括校内人事管理、财务运行、办学方式等都处于集团管理之外。同时,在社会及家长的认知上,集团化办学依然停留在各个独立学校的层面上,教育集团的办学形式以及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并未被普遍接受,表现为农村生源依然加速向城区流动。
3.落实“双减”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双减”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路径,我市“双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工作中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一是机构监管存在明显短板,部门协同不够,在资质审核、预收费监管以及执法检查等工作上,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治理合力,执法中存在取证难,执法检查人力物力等得不到专门的保障。隐形变异培训依然高发,以“托管”之名打擦边球、以“一对一”“众筹私教”“家庭教师”“高端家政”名义违规开班等情况仍然存在。二是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足。规模较小的乡镇学校,收取的课后服务费用难以满足收支平衡,达不到省定不低于60元/节课的补助标准,影响课后服务良性发展。
三、对我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工作的建议
1.谋全面,优化教育布局规划。“十四五”教育布局规划的编制依据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态势,当前,社会发展、生育率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尚未实施的规划建设项目进一步论证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对正在建设的省句中异地新建工程、宝华新城实验小学和宝华新城实验幼儿园、边城中学宿舍楼等项目,要加速推进建设步伐,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根据未来入学人口波动的现状,市教育局积极与相关乡镇政府对接,探索撤小并大、九年一贯制办学等途径,努力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达到最优化。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保必须、保安全、保运转上,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急难险重问题。
2.抓改革,激发内部深层动力。深入实施“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流动方案,对超编学校进行深入调研,一校一案。教师超编的根本原因是生源流失,生源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城镇化率上升和生育率下降等主客观原因,是不可逆转的。建议针对各校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教师个体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分流方案和分流形式,既能缓解城区教师紧缺的现状,也能兼顾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受影响,既要体现改革的“力度”,也能彰显改革的“温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持续加大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赋于集团总校更大的人、财、物调配权,同时要求集团总校对集团内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工作的提升负总责。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化的交流,让集团总校的优秀行政、骨干教师带队到农村学校支教,将集团总校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带到农村,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增添活力和生机。进一步在集团文化构建、内涵共建、信息化支撑上作深入融合,以强带弱,实现共生。
3.多举措,保障政策落地见效。“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降低群众家庭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多管齐下、疏堵结合。一是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向全社会宣传“双减”政策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取得社会各界和百姓的理解支持,让百姓来参与、来监督。二是要增强执法的合力。“双减”工作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审批、监管、处罚的衔接机制,落实各单位、各部门的责任。三是要加大对校内服务经费的保障。达到省定不低于60元/节课的补助标准,以此鼓励学校开展更多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服务。此外,按照国务院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教育经费应按时足额拨付,各镇力争助学兴教资金在原有基础上不打折,共同合力推动我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工作走在镇江乃至全省前列。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关于强化就业服务助力产业强市工作的建议案
下一篇:关于优化公益林管理工作的建议案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