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社情民意 > 社情民意

【政协专报】2025年第一期 



 
关于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建议
当前,营商环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我市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市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做好产业的承接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在“融入南京、接力镇江”发展定位下,也需要差异化的良好营商环境来避免“虹吸效应”的产生。营商环境涉及到方方面面,尽管目前我市的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待在今后加以改进。
一、当前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不足
政策支持方面:目前我市出台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扶持政策,但在政策的体系化、精准性、以及落地化等方面仍需加强。如在规上企业帮扶与规下企业的培育方面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招商政策欠缺灵活性;现有扶持政策针对性方面仍要改善;对已有政策的落地兑现方面还存在差距;政策的反馈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等。
服务效能方面:企业的分类帮扶机制没有建立,如对规上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没有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服务力度上不够均衡,有的企业遇到问题的解决效率不高,周期较长;企业服务的精准性、及时性还需加强等。
执法环境方面:企业执法“白名单”制度、“安静生产日”制度还没有建立,执法的频次还不够合理;多头执法、各层级执法的情况仍然存在;执法过程中缺少弹性,以罚代管的现象还须改变。如有的企业因出租方的原因导致特种设备未及时年检,拟上市企业无奈遭受处罚;有的部门业务依赖第三方,缺乏必要监管;还有少数执法部门要求企业开展创建活动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
政企沟通方面:政府和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仍没有真正建立;一些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没有做到应知尽知,惠企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涉企政策制定过程和经济工作的重大措施确定企业参与度不够;企业的合理化建议及一些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反应;对政策与营商环境的感受度还须进一步加深。
产业生态方面:尽管确定了“两群三链”的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和招商图谱,但全市“龙头带动、配套跟进”的产业链条仍不完善,招商的针对性、实效性仍需加强;周边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教资源没有能够充分发掘,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格局还未形成;产业引导基金、科技创新基金仍未有效建立并发挥作用;数智赋能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二、对策建议
营商环境的建立和改善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诸多部门、诸多因素的一项工作,且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易碎品”。必须解放思想,以促进企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企业感受为主要标准、以遵规守纪为底线,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优化完善,使各类政策措施更有效。一是客观评价政策效果。建议由发改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认真梳理我市企业对现有政策措施的感受度,结合此次中美关税战对我市外贸行业的具体影响,以及我市的主导产业,对照《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及时出台或修正相关政策措施,增强政策针对性。二是宣传好、运用好各类政策。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数智平台,及时精准向企业推送政策,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三是加快现有政策落地落实。目前,我市部分扶持资金还未及时到位,相关企业关注度较高。要加快政策兑现力度,主动联合司法、纪检等部门,推动政策、资金落实到位,消除相关部门可能存在的工作疑虑,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优化政府服务,使服务更高效。一是建立重点企业定期联系机制。不能因为“无事不扰”就忽略该有的关心,要进一步落实落细重点企业定点联系制度,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感受到被重视,体会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二是重大项目跟踪机制。充分发挥大项目办的牵头作用,落实落细项目推进过程中乡镇板块和市级部门之间的工作责任,重点调动审批部门的能动性,创造性提供优质服务,对迟迟不能进展的重点项目,应分析原因,解剖麻雀,对属于政府部门层面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三是建立部门优质服务鼓励机制。企业在办事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可以办,在走程序”的情况,要积极调动乡镇、部门内部在服务企业过程中的积极性,重点针对办事时限,鼓励他们推出更高效、更便捷的创新服务和措施,以重点解决在服务项目过程中存在的按部就班、教条服务的问题。
优化执法环境,使企业发展更安心。一是建立更科学的执法机制。注重整合部门执法力量,在部门协调、执法频次、执法重点,以及闭环管理上设置更科学的执法模式和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题下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打扰。二是尽快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或“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尽力协调好上级部门的检查对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同时也有效提高企业抓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执法的审慎包容。依法执法不等于必须从严执法,执法必严不等于必须顶格处罚。要及时纠正一些部门中存在的以罚代管的错误思想,认真落实首次轻微违法免予处罚制度,特别是对拟上市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更应审慎处罚,多一些限期整改,少一些处罚;多一些“地气”,少一些“官气”。
畅通沟通机制,使政企互动更良性。通过聘请政府经济顾问、重点企业定期联系等形式,完善市级层面政企沟通机制,在政府政策评估、营商环境改善、重大经济措施出台等关键节点,通过座谈会、专题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听取并吸纳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争取企业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重点企业的定期走访机制,走访人员建议以板块主要及分管领导和经济部门为宜,可以直接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真走、真访、真解决问题,防止为走访而走访,给企业造成不好影响。要搭建企业诉求反映平台,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共性问题,特别是需要多部门联合协同解决的问题,可以考虑提高督办层级,推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真正做到“企业有呼,政府必应”。
坚持短板拉长,使全市产业生态更优化。坚持产业强市“一号战略”,注重创新引领,着力打造健康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加强招商引资。目前招商的重点区域和产业方向已经明确,在招商过程中,既要考虑量的积累,更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在“两群三链”项目招引上持续发力,注重“链主企业”的引进。同时,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力争掌握发展主动。二是撬动科教资源。充分发挥周边科教资源优势丰富和现有闲置科教资产丰富的优势,重点加大产学研基地的引入力度,奠定创新发展基础。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在精准政策匹配、发展要素保障、产业集群培育、财政支持鼓励、金融重点支持等方面出台有效举措,推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市工商业联合会)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社情民意】2025年第二期
下一篇:【社情民意】2025年第一期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