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社情民意 > 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2025年第二期 



 
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在我市落地见效的建议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压舱石”,2024 年,句容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15.04 亿元,其中民营经济贡献占比超60%,新增私营企业2000 余户、个体工商户6600余户,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达68.5%。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86家,较上年净增29家,显示出民营经济在创新驱动中的强劲动能。随着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正式施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这部法律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民营经济“生力军”地位,构建起涵盖公平竞争、融资支持、创新激励的制度框架。对句容而言,法律的实施恰逢其时:全市3万余家民营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95%,亟需通过法治手段破解融资难、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共性问题。
一是政策落地效能不足。尽管我市已通过“一网通办”等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但审批流程的隐性壁垒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涉企检查频次高、标准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还有待提高,虽推行“免申即享”改革,但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融资渠道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金融机构“重抵押、轻信用”的传统模式,导致大量企业难以获得信用贷款。尽管江苏全省推出政银合作信贷产品,但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仍显不足,普惠金融覆盖面有限。
三是公平竞争环境需深化。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尚未完全破除,部分领域虽无明文限制,但存在“玻璃门”“旋转门”现象。2024年句容市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项目中的中标份额不足40%,在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仍面临资质要求、评标标准差异化对待,与新法“公平竞争”原则存在差距,制约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此外,行政执法中“选择性执法”“趋利执法”时有发生,影响企业预期。
四是权益保护机制待完善。当前我市民营企业权益保护面临一些突出矛盾:法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小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弱,尽管“法治体检”覆盖千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小微企业仍难以获取持续、专业的法律服务;行政执法规范化意识待增强,2024年一些涉企行政复议案件中,依然暴露出执法文书送达不规范、执法流程不清晰等问题;跨区域维权效率低下,异地执法、跨区域案件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维权成本高、周期长。
为此建议:
一、构建政策落地全链条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统筹政策体系,建立财税、金融、科技等涉企政策“总台账”,依托企业云服务平台动态更新全生命周期政策库,细化省级配套措施,打造“匹配—试算—申报”一站式服务链。优化兑现流程,利用大数据实现政策自动匹配与资金直达,开展“政策落实清障行动”,重点整治环保、安监等领域“一刀切”执法,同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动态优化政策效能。强化数字化服务,整合涉企平台建设“企业服务大脑”,探索“无感智享”模式,减少企业申报负担。组建政策专班,结合线下培训与线上“政策计算器”精准解读,确保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二、完善金融支持多元化体系,破解融资困局。为有效引导我市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议构建“风险共担、数字赋能、激励相容”的多元化支持体系,推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民营企业。创新风险共担机制,建立“4321”分层分担模式(财政40%、银行30%、担保20%、再担保10%),引入省级再担保机构和保险产品分散风险,形成“担保+保险+再担保”三级防护网;完善担保服务体系,设立知识产权评估专项基金,探索组合质押融资,组建产业链担保联盟降低担保费率,实现供应链票据与应收账款平台数据互通,提升链属企业融资效率;优化监管激励机制,单列民营企业专项信贷额度,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权重,扩大民营企业可抵押资产范围,适度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积极性。
三、打造公平竞争立体化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体系,清理废除妨碍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范性文件,建立涉企政策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市场监管执法,重点整治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行为,建立民营企业维权快速响应通道,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土地、资金、等要素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在产业园区建设、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机会,将我市重点项目清单向民营企业开放,破除“玻璃门”“旋转门”,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重大项目。
四、健全权益保护全方位屏障,增强发展信心。为构建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议我市多向发力,打造“监管有温度、保护有力度、服务有精度”的权益保护新格局。创新监管方式,建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推行“清单化+双随机”监管模式,对新技术新业态设置包容观察期,实施“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强化产权保护,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实行快立、快审、快执,组建专业律师服务团提供“产业链+合规”专项服务;完善纠纷化解机制,设立市级维权服务中心,开发线上调解平台;强化政府履约与信用修复,建立涉企合同全生命周期审查机制,对拖欠账款、政策承诺未兑现等问题纳入整改清单,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政协边城镇联络委员会)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下一篇:【政协专报】2025年第一期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