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镇联络委 夏兴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做出全面部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决定以郭庄镇为核心创建省级高新区,矢志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如何抢抓创建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持续发力。 一是规划先行,新蓝图谋划新乾坤。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总体定位是“宁句同城化先行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要求打造全市“创新生态最优、产业层次最高、国际人才汇聚”的新增长极。目前,我们已编制完成高新区空间、产业规划和区域环评,规划总面积20.1平方公里,其中,郭庄核心区面积11.3平方公里,后白机电制造产业园区2.4平方公里,华阳高端服务业集聚区6.4平方公里,分别承载创新核心、配套拓展和数字赋能功能。综合分析既有产业资源基础、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和未来成长风口趋势,明确了“1+2+1”产业体系,即聚力打造绿色能源装备和机电制造战略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和储能、低空经济两大未来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吹响了奋力攀“高”、向“新”而行的号角。 二是服务为要,新项目实现新支撑。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不在大小、重在科技、实在就好的理念,充分发挥区位、成本、生态等叠加优势,坚持“科招”“产招”双轮驱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大项目招引力度。2024年以来,率先完成深圳、杭州驻点招商和招商三局组建,出台领导班子全员联系服务企业项目制度和进一步加快产业、科技项目招引实施办法,创新发挥平台公司在闲置资源盘活、经营风险隔离、项目招引扶持等方面的作用,打通郭庄兴源北路、华阳高骊山路等一批基础设施瓶颈。在此过程中,高度重视放大政协组织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作用,不断拓展经济领域触角、功能,建立健全镇街商会、发展促进会分会等架构,吸纳企业家进入委员队伍,建立月度联谊互动机制,倾听意见建议、真心排扰解难、汇聚发展合力。 三是聚力创新,新技术激发新动能。高新区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创新型领军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互为补充”的梯队格局。目前,共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78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2家。其中,协鑫光伏获评句容首家省级“五星级上云企业”;电科电气建成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正特种装备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瞪羚企业;恒嘉电力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耀兴安全玻璃入选省智能制造车间。同时,加强东恒、第一工园、句容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建立与政府招商部门协同机制,信息共享、项目共引、服务共建、成果共赢,2024年新入驻载体项目20余个,科创生态加速构建。 2023年,句容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8.7%;规上工业总产值95.79亿元,同比增长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20.7%。可以说,具备了较好的创建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对照创建体系,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弱项。 一是产业规模层次不高。光伏行业下行产生的缺口一时难以补齐,以新型电力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还不大,链条尚不完整,产业协作程度不高,既有业态大多处于价值链中端以下,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数量与苏南其他省级高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科技创新动能不足。虽然高新区紧邻南京,但与高校院所等科创主体衔接合作不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展示度的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较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辐射全市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还需要深入探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数量不多,产品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 三是创新生态尚需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载体运营滞后,资源存在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的情况,技术承接、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层次不高,对高层次人才吸纳吸附能力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按照“宁句同城化先行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定位,坚决扛起全市“两区四园”高新区使命,跑出昂扬经济上扬线,为产业强市贡献力量。 一是园区层面,深入推进净地行动,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高新区相关成片开发方案报批,适时启动能够承载省重大项目的大地块征收,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为项目“拿地即开工”奠定坚实基础。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解决污水处理厂、管网、赤山湖特许经营权等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园区环境容量,打开文旅项目招引空间,建设全省唯一拥有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芯”的高新区。全面梳理闲置厂房、工业地产和孵化载体,全部纳入招商范围,盘活相关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向存量要增量、把包袱变资源,掀起新一轮项目招引热潮。 二是企业层面,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增强产业竞争力。引导企业健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转化机制,大幅提高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提升传统制造业装备工艺水平,推动先进产能扩张、信息技术应用和产品升级换代。支持企业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和内需市场开拓,积极应对外贸市场风浪。深入发掘中小微企业潜力,弘扬工匠精神,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 三是项目层面,坚持高新技术定位,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高企招引门槛,聚焦绿电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零部件,深化与江宁、溧水、金坛等地区协作,细化产招、科招分类扶持政策,不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力争实现省重大突破。加强与南京高校院所合作,着力引进专业运营机构,建设一批成果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坚持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以重点载体为依托,强化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等引进,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四是服务层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催生改革驱动力。建设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市场服务、运营机构配套服务和线上服务进行整合,探索承接赋权、代办帮办、并联容缺等新机制,打造一站式、全周期、高效化企业服务平台。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结合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持续改进部门、村社作风效能,营造近悦远来的对企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协组织优势,探索建设功能型分支机构,加强涉企活动组织,引导企业家在项目招引、营商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