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界 陈智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赤山湖作为西晋以后南京至常州一带筑塘围湖蓄水灌溉工程的代表,是湖熟文化的中心、秦太运渎的枢纽、秦淮文化的源头。深度挖掘保护赤山灌区,让古老的赤山灌区焕发出时代新风貌,拓展其文旅融合衍生新业态,推动打造句容文化旅游新高地。 一、历史悠长,保护开发从未停止 赤山湖灌溉工程创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延续170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的丘圩并存地区代表性蓄水灌溉工程,形成了完整的蓄水、取水、输水和圩区工程体系,在保护开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赤山湖已成为句容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依托赤山湖,相继完成了赤山红砂宕口关闭、化工污染企业关停搬迁、赤山湖退渔还湖、赤山温泉勘探、赤山景观提升改造等大量基础性工作,建成了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先后创成了赤山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多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推进赤山灌区现代化建设造福我市农业发展。灌区建设事关粮食安全是水利发展的宗旨。古代即在赤山湖设斗门启闭,灌溉万顷,现存的“道光伍年”“东道圩社教涵”等涵洞还在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拆圩并圩,在赤山湖古灌区基础上改造提升,机电灌排。目前,赤山湖地区有中型灌区1座,小型灌区29座,总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2024年组织编制完成了《句容市赤山湖中型灌区提档升级规划》,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3.赤山湖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掀开崭新篇章。赤山灌区是句容先民在与水患灾害抗争过程中形成的产物,灌区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古代和近代水利工程,现有赤山湖、花兰墩闸、破冈渎、上容渎、斩龙桥、义成桥6处遗存上榜,具备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2024年江苏省水利厅将赤山湖列为全省唯一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目前已向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提交申报文本,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将于2025年上半年开展现场核查,若赤山湖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将极大提升赤山湖和句容的知名度。 二、难题制约,遗产保护仍需努力 自赤山湖“申遗”以来,我市开展申遗相关的文物征集、古灌排遗存调查、复原三国以来的灌排体系等,探寻重要申报实物水则碑等工作,完成了民俗文物征集,确定了21处工程遗存,有效挖掘保护赤山灌区文化遗产,但也遇到诸多问题。 1.物质性遗产保护堪忧。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赤山灌区一大部分古代水利工程还在持续发挥着水利功能并衍生出别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功能,成为今日见证句容水利发展历程的重要文化遗产,但也有一部分遗产随着原有功能的丧失而疏于管理维护,或因使用功能的改变而损毁严重,有些保存环境岌岌可危,甚至有些遗产濒临消失。 2.职责不明为最大难题。有相当一部分已列入保护名录的水利遗产,令人遗憾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保护标识不清、界桩缺乏,周边杂草丛生,地理位置鲜有人知,长期无人问津,且有失管以及遭到毁坏的潜在风险等。从现状来看,水利遗产保护机制没有理顺,资金保障、人才人员配备也严重不足,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水利研究与传播载体建设等更无章可循,管理职责不明确是保护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 3.遗产资源禀赋挖掘不深。古坝、古村、古桥、民俗民风、治水名人等文化内涵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调查发现,大多数水利遗产的建成和发展都伴有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但这种简单口述的古老传播形式,现如今已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情,代际传承和空间传播正在走向式微,若任其衰落,最终将难免消失。灌区遗产未能充分展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尚需进一步努力。 三、扩大效应,利用申遗推陈出新 旅游打卡水利工程遗产,感受穿越千年的水利奇迹,已经成为文旅发展的新赛道。在句容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融合开发水利工程遗产精品旅游路线,充分挖掘灌区遗产潜在价值,发挥灌区遗产综合效益,形成句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品牌,带动句容文旅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力促文旅融合潮。将赤山灌区作为句容文化旅游新亮点,组织专家预研灌区遗产文旅融合方案,将预研成果纳入我市“十五五”规划。围绕全市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工作要求,持续探索水利遗产保护和全域旅游完美融合之路,打造“茅山—赤山湖”“一山一湖”世界双遗产体系,全方位发展文旅、研学、会展、康养等产业,形成句容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品牌。谋划文旅产业跨区域一体化方案,与南京景区行业联合开发主题线路,将南京和句容的相关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共振发展局面。研究旅游消费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通过直播、抖音这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旅游市场的精准营销,借用南京大流量景区对外推广窗口,开展广泛深入合作,直接吸引游客来句旅游。 二是深挖灌区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从文化入手,著名的湖熟文化就发源于赤山湖西侧句容河畔,以赤山湖为中心,区域社会发展史呈现出鲜明的脉络,充分挖掘灌区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发掘出赤山灌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地理节点、治水智慧、治水科技、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等文化价值资源作为文化阐释,丰富文化内涵,讲好治水故事;以文创赋能,以赤山湖、水则碑等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灌区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素材,通过提炼萃取为设计文创产品所用,促进灌区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的融合,突显地域特色文化,进一步扩大句容文化的影响力;建旅研基地,以现有各类展馆为基础,开展各种主题科普研学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参与,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让赤山湖成为周边周末旅游首选。同时,积极与周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水利科普课程和实践项目,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水利科普宣教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凝聚工作合力,共筑遗产保护堤。制定灌区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详细规定保护范围,以及地方政府和文保、水利、农业农村、住建、环保、文旅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权职责,构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完善遗产保护措施,增设保护标识、监控摄像等硬件建设,加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整体形象,对遗产区域进行动态监控;明确水利遗产传承与利用的具体措施,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和拓展旅游资源等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水利遗产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