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镇联络委 吴孝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是高基数上的再突破,就像是“大个子翻跟斗”,只有练好创新这个“独门绝招”,才能在发展这个战场上“独占鳌头”。句容实体经济发展不充分,面临着“赶”与“转”的双重压力,但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越,坐拥南京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这座“富矿”,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区位、生态、成本等综合比较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上做好做足做深文章,就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句容特色的创新引领发展之路。 一、我市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以创新增动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政策体系上突出靶向精准,结合我市“1+X”政策体系实施情况,找准短板弱项、靶向打好“补丁”,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句容市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意见(试行)》,从科创资源集聚、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细化措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主体培育上突出服务引导,深入板块和重点企业开展上门服务、政策引导和专项培训相结合,挖掘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当年净增29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6家,和正特种装备、高光半导体等5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我市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48位。在载体平台上突出联动共建,强化与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定期组织开展高校产学研对接活动,大力推动各类载体平台提质增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今年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50余项,预计招引科技企业超百余家。 二、当前我市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经济增长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及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约20%左右,工业占比40%左右,低于镇江和丹阳、扬中水平,经济发展没有有效转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路径上来,我市也是苏南县市中唯一没有省级高新区的县级市。 一是创新主体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全省、镇江平均水平,尽管各类孵化器、加速器超过20家,但整体管理运营水平较低,基本停留在收租层面。参照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重点技改项目占比仅有18%,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我市目前10亿元以上企业仅12家,近五年新建投产的项目中,销售亿元以上企业仅3家,缺乏链主型龙头企业,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较少。 二是科技招商成效不足。对产业发展、项目招引规律认知不够,招商队伍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项目的可行性、成熟度评估论证不充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业项目偏少,存在“公鸡”多(房地产)、“母鸡”少(制造业)的突出问题,大体量的科技地产和工业地产招商成效不明显,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不够紧密。 三是产业发展质效不高。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主导产业能级偏低,缺少代表性企业和行业话语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为6.25%,产业的稳定性、抗风险能力较弱,工业经济“块头小、特色弱、贡献低、效益差”,工业应税销售总量与丹阳、扬中相比差距巨大。 三、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强市的意见建议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抓创新。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两群三链”主线,一方面,要突出传统产业业态焕新。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两群三链”里部分产业,如信息技术、新材料、建材等,是句容的传统优势产业,占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要做好“老树发新芽”文章。在技术含量上,要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契机,鼓励企业通过应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生产新产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比如边城南瓷绝缘子的深耕瓷复合系列技术,相关产品国内唯一、世界首创,苏博特新材料以每年不低于4%的销售值研发费用,长期在混凝土用抗裂功能材料技术上攻关,产品市场占有率、销售端稳居全国第一。在智能含量上,深化数实融合,以更加靶向精准的政策引导规上企业“触网、上云、用数、赋智”。如边城宁武制桶项目智能化生产线全省领先。另一方面,要在生成端突出招新引新。围绕“两群三链”,聚焦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成长爆发性的“硬核”科技型项目,通过招引含“新”量更足的项目,布局含“新”量更足的产业。如边城世泰体外诊断项目在招引之初,就看中其世界领先的载玻片、盖玻片生产线技术,目前是国家级高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围绕载体平台抓创新。创新平台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要围绕做深做实“一线孵化、句容转化”,避城市能级之短板、扬综合成本之优势,更大力度集聚南京创新资源,既要主攻一批在南京落不下、落不起的中试级以上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句容孵化、转化、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要借力好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提升开发区、郭庄、宝华等孵化载体运营服务水平,向全周期、链条式方向延伸,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成长体系,着力将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培育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此外,要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的科技资源“聚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三是围绕企业主体抓创新。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研发费用归集等工作,深挖梳理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形成梯队,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探索设置潜在“链主”企业库,每条链梳理1-2家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研究制定“链主”企业遴选管理办法,构建“链主”企业—潜在“链主”企业—未来“链主”企业三级培育体系。 四是围绕发展生态抓创新。要搭好良性竞争的舞台,按照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约的市场环境。要引育以才兴产的资源,人才政策不能硬拼,也不能拼硬,必须把握“人随产业走”这一基本逻辑,动态优化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更显性价比的人才政策,形成人才招引培育、创业支持、服务保障的政策闭环,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要挖好精准浇灌的水渠,推动创新链与资本链融合共生,加快组建专业化基金团队,撬动带动一批“懂科技、懂市场、懂企业”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构建“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创投体系,用金融“活水”滋润创新“苗圃”。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