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镇联络委 钱莉 句容境内山水相依,自然资源丰富,全市粮食总面积57.29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逾42万亩,拥有着诸如丁庄葡萄、白兔草莓、茅山长青茶等知名的特色农产品,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江苏省应时鲜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 一、我市农田灌溉设施基本情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丰产丰收离不开水利保障。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为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市共有在册中小型水库57座(其中国管水库9座),湖泊2座,省名录骨干河道14条,镇级河道62条,管护名录范围内灌排泵站392座,干支斗农渠道499.18千米,各类水工建筑物15986座。古老又现代的水利工程,正在句容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2023年,我市大力推进“实施水利设施除险加固项目”,全面梳理摸排全市农村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先后建设农村生态河道约36公里,农村河道清淤疏浚42万立方米;完成东干渠维修加固工程,打通了从长江翻越宁镇山脉,再从秦淮源头连接太湖西源头的“生命线”,实现沿江、秦淮、太湖三大水系的连通调度;实施白兔镇禄食泵站及出水池出水渠道维修、后白镇杜家灌溉站维修等10余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效保障农田灌溉用水需求、提升防汛抗旱能力。2024年,我市又紧盯“水利促进粮食安全、水利厚植绿色生态、水利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目标,先后完成仑山水库、徐纪水库以及乌砂岗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农村生态河道建设31.5公里,创建西冯小流域、万亩圩小流域以及赤山湖小流域三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水源性泵站——仑山水库补水泵站、下荫村灌溉泵站,保证充足水源供应,进一步提升了水利支撑和保障农田灌溉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各项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切实推进了水利实事惠民生、促发展,全市农田灌溉设施经过不断建设完善已成体系,为句容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夯实了“耕”基,但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灌溉设施带病运行,更新换代仍需发力。近年来,句容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发力,现代设施农业不断发展,但灌溉设施因长年累月高负荷运转、工艺标准较低,功能性能不断减弱。如,位于丁庄葡萄核心区的龙山灌溉站机组设备老旧、故障频繁发生,输水暗管多处、多次出现管道爆裂、漏水等问题,常需维修且效果不佳、延误农时,难以满足当前灌区灌溉需求,亟需更新换代。 二是沟渠塘坝淤塞萎缩,建后管护还需加强。灌溉设施建后管护是确保设施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设施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往往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由于预算限制或资金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的灌溉设施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修缮。另外由于管理责任划分不清,缺乏长效的监管机制,个别灌溉设施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如,茅山镇丁庄村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塘坝湖泊蓄水能力较差,水资源相对缺乏,多年来,丁庄村农业灌溉用水主要由镇村组织从二圣水库多级提水至各自然村中心塘坝,再由农户自行翻水至所需田块,耗费人力物力颇多。加之部分沟渠塘坝、水泥涵管由于缺乏管护,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日益萎缩,蓄水能力较差,输水效率低下、排水不畅,汛期引发河水倒灌至葡萄园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葡萄正常生长。 三是输水通道覆盖有限,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尚有短板。据了解,我市部分地区引水抗旱痛点堵点不在水源不足,而在引水入田。由于农田水利灌溉枢纽配套设施辐射范围不广、功能低下,如部分区域尚未配套建设输水管道,且部分沟渠塘坝堵塞、管道破裂,导致引水不畅,成为农户引水灌溉的“拦路虎”。如,茅山镇丁庄村下辖24个自然村,部分自然村如东头山至南头山自然村区域及东花沟、塘沟心、后塘、万家北片等自然村区域内,未有功能齐全的输水管道覆盖,抗旱翻水、引水灌溉仍然采用临时架设移动水泵、长距离铺设水带的输水方式,输水距离远、成本高且极不方便,亟需完善灌溉水网建设保障农业生产。 三、完善全市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摸清底数,科学系统编制水利建设规划。按照推动全市域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升级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水利领域基础设施攻坚行动,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提档升级为引领完善灌溉水网体系建设,全力破解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立足问题导向,全面分析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和灌溉系统,摸清设施分布、覆盖规模、功能状态及运行短板等情况。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规划衔接,水利设施建设完善要在通盘规划引领下统筹开展,与土地整治、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提高水利设施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水利支撑。 二是保障投入,推动水利工程资金高效利用。抢抓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水利事业发展保障作用,统筹运用好中央、省、市、县各级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在水利基础设施、农田灌溉、水生态系统治理、防汛抗旱等方面持续用力,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迭代升级,以“真金白银”支持农田水利建设,让水利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三是建管并重,健全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护,鼓励由受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维护设施运行,相关村集体和农户积极参与,落实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范围、内容、标准,落实专门人员、经费保障,加强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将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这项工程真正办成“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工程、长效工程。 四是多方协作,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效果。实事求是确定建设范围和优先次序,合理安排年度灌溉设施建设升级任务进度,严把建设监管和质量验收关。加强设施建后管护的指导和监管,强化考核结果与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资金分配的关联度导向,推动“政、企、社”一体发力、“规、建、管”一体推进、“人、技、物”一体保障、“点、线、面”一体修复、“权、责、利”一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真正把水利设施建设好、运营好、维护好。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