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社情民意

政协专报第二期 



 
关于深度对接南京科创资源打造创新发展引领区的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为我们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工作要求。句容紧邻南京,区位条件优越,要进一步积极对接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创资源,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基本情况
一是高位部署,持续优化保障体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人才镇兴”行动为引领,深入实施“福地句才”工程,出台《关于推进G312以及紫东相邻区产业创新走廊“福地句才”工程的实施意见》,打造“1+4+N”政策保障体系,累计出台24条实施细则。科技创新方面,形成《创新企业培育实施办法》《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句容市产学研合作补助办法》等17个创新创业政策。发布《句容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同时编制《句容市科技创业载体提质增效专项发展规划(2022-2025)》和《句容市枢纽经济区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发展规划(2022-2025)》,为全市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引育并举,切实筑牢内生动力。“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2人,江苏省“双创计划”2人,镇江市“金山英才”计划人才(团队)28个,句容市“金山英才•福地英才专项”计划35人。打响“福地句才”工程引才品牌,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双一流”高校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20余场,设立“双招双引专员工作室”8个。开展“学子归来”招引服务、“归雁”邀约座谈会等活动,引进各类人才1.25万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的实施方案》,9人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劳模等国家级荣誉,21人入选江苏省“三带”人才,11人创成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创业载体平台,125人入选镇江市优秀“新农人”和优秀乡土人才。
三是精准布局,全面完善载体建设。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科技企业孵化资源不断汇聚。开发区作为句容市载体建设创建先行区,目前已创成镇江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2家,2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联东U谷句容科技产业园、句容启迪数字科技城等一批新建载体正在谋划布局。宝华镇依托宝华软件信息技术省级众创社区,已建成5个省级以上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科技载体平台,南工宝华孵化器、仙东网谷科创园等一批创业孵化载体正加速成长。边城镇充分盘活村级闲置资金和土地资源,共建光明科创园大楼和标准化厂房,先后创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计划交通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规划设施标准不高,在提升人才竞争优势上不够有力。人才工作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当前,各地的“抢人大战”正由“拼政策”向“建环境”转变。句容面临着南京都市圈内其他周边城市的直接竞争。一方面,人才公寓建设滞后。目前,马鞍山人才公寓已供应3300余套;仪征市已建成1852套人才公寓,并计划于2025年扩建至7000套。另一方面,科创载体的硬件水平偏低。部分孵化载体如华阳人才港、东软大学生创业园很多办公楼、标准厂房硬件不达标、配套设施也不全,无法满足拎包入住的需求,句容启迪数字科技城、东恒空港产业园由于规划所限,只能提供办公用房,缺少配套的中试、产业化用房,影响了新招引项目的落户。
二是产研对接深度不足,在支撑产业升级发展上不够显著。南京的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成果,全市十四五规划中构建了“技术在南京,转化在句容”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对接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上,我们在引进人才、引进项目的方式上还不够灵活,更多地的是通过拼政策将人才引进至本地创业进行孵化。从人才意愿上来看,南京的科研条件和融资环境不可替代,并不愿意全职落户在外地。从实践成果来看,科创项目孵化成功率普遍不高,仅仅依靠我市本土孵化成功的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无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科创服务能力不强,在发挥强链补链作用上不够有效。一方面,孵化载体运营质效不高。载体建设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市以综合类孵化载体为主,专业型孵化器只有1家。现有孵化载体在发展中更多依赖政策支持,盈利模式以收租为主,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上缺乏有效措施,在技术转移、研究服务、科创金融等关键环节上存在“服务空白”。另一方面,平台支持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园区缺少专业检测设备,高端公共服务平台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科技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的专业化公共服务需求。企业研发平台数量偏少、层级较低,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均只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在镇江也靠后,导致科创资源难以在句容集聚转化。
三、对策与举措
一是聚焦项目“引得进”,用灵活的飞地引才承接转化。探索与南京重点单位合作搭建“枢纽式”创新平台,实现宁句一体同享人才凝聚力,让更多人才和项目落户本地。抓住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开辟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才蹊径。一方面,推进长三角高校人才科创服务中心在宝华镇落地运营,与30余所合作高校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通过推行“需求发榜,应征揭榜”技术交易合作模式,促进高校研究项目成果转化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围绕南京科创企业产业化需求,通过盘活闲置厂房、开发工业地产项目等方式,为南京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成套的产业用房打包方案,形成“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句容”的发展模式。推动宁句之间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高度融合,让句容的经济发展更多的享受到南京的科技人才红利。
二是聚焦企业“育得出”,用完善的平台服务提升效能。第一,全方位提升科技服务能级,鼓励已建成的优质科创载体,面向全国招揽高水平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大力提升孵化器的运营能力,引导和支持孵化载体采用现金入股、房租入股、服务入股等多种方式,对入驻企业进行“入股孵化”,建设开放式的科技服务链,从基础研究、实验开发、成果展示,到交易中介、应用服务、要素配套等,促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加强有效对接,实现科创载体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第二,优化载体内产业布局,加强与南京重点载体的联系对接,引导孵化载体全面融入南京五标八链和镇江四群八链产业规划,加强孵化器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推进低效孵化载体和在孵企业的淘汰出清,提高孵化效率和效益。第三,孵化载体加强对科技企业的“成长关怀”“跟踪问效”,推动从集聚企业向培育产业升级,从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升级,同时各板块和部门应加强联动,共同加强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保障,破解毕业企业流失和产业化落地难等困局。
三是聚焦人才“留得住”,用良好的服务配套栓心留人。硬件上严格规范人才公寓相关建设标准,依据我市房价水平总体适中的实际,出台以租赁型人才公寓为主的建设方案,遵循“简约实用、过渡为主”的理念,打造集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商务社交、同城交通等一体化的高品质人才社区。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的运行模式,通过政府组织建设、存量住房改建、用人单位自建、整合市场房屋资源等多渠道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筹建工作。软件上最大程度发挥人才公寓载体作用,围绕人才公寓文化制度创新,探寻人才社交需求热点,打造多主题的公寓特色文化,融合创客空间、主题沙龙、交流分享等服务功能,拓展人才“朋友圈”,精准对接人才“精神家园”,编织覆盖全域的人才社交网络。积极组织开展青年联谊、主题沙龙、读书交流会、书画展览、竞技游戏比赛等社群活动,推动人才从“地缘认同”到“业缘认同”“趣缘认同”的转变,让人才成长和城市发展同向偕行。(政协宝华镇联络委员会)
主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
抄送:市政协机关各委办、各联络委(组)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社情民意】2024年第六期
下一篇:政协专报第一期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