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社情民意

政协专报第一期 



 
关于加强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我市地处太湖流域上游,做好太湖综合治理责无旁贷。近期,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对我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太湖治理工作现状与成效
我市属太湖流域湖西水系,是太湖的源头之一。流域主要范围涉及茅山镇、白兔镇、边城镇、下蜀镇和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共计32个行政村,流域内有11条主要河道,流域面积约255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18.5%。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工业污染防治高效精准。“十四五”以来,深入开展流域涉磷企业整治工作,启动“三个一批”规范管理,关停、搬迁淘汰企业4家,规范提升企业46家,从源头实现涉磷减排3kg/a。强化排口整治,完成流域内340个排口排查整治工作。2023年确定流域内185家工业企业开展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积极摸排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常态化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防止“散乱污”死灰复燃。
二是生活污染防治提质增效。推行了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建设运营,积极开展镇区管网排查、管护、新建工作,全面完成管网CCTV检测,有效提升流域内“3镇2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农户覆盖率。目前,流域内达“双60”标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90.6%,2024年底流域内可望实现治理率100%。
三是农业污染防治不断深入。规范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动态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及劣Ⅴ类池塘。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将废旧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流域内建有5个废旧农膜回收点,实现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全覆盖。流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以上,建成了1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技术,设立4家秸秆收储点。全面摸排池塘养殖底数并落实备案制度,流域内5亩以上池塘养殖25户共1110亩,规模以上池塘养殖6户共443亩,已全部完成备案。
二、我市太湖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历史欠账与高标准治理的矛盾。由于历史原因,流域内资源型、微小型、低附加值工业企业较多,生态环境负荷较重,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从现状看,句容太湖流域乡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大多数都直排到了外环境。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数总体偏少,太湖切块资金至今还结余约1600万元无项目分配。2023年流域内未新建污水管网,今年计划新改建污水管网仅8公里,与污水收集需求极不匹配。而且由于农村地形复杂,路径较长,现有管网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污水漏损率较高。在治理标准上,国家和省里则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到2025年,乡镇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要达到150mg/L,再如断面水质,过去仅考核Ⅲ类达标率,现在要考核Ⅱ类达标率,考核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二是工程项目需求与财政吃紧的矛盾。首先,环保设施的建设成本高昂,如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河道湖库清淤等,其前期设计、设备购置、施工安装等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其次,环保工程的运营维护费用也不容忽视,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检修、药剂消耗、人工成本等长期支出。再者,许多环保项目涉及大面积的土地征用、生态补偿、技术研发等,这些隐性成本进一步推高了总体投入。而根据(苏财资环〔2023〕79号)文件,太湖资金最高补助不超过项目环保投资额的50%,地方配套压力较大。除此之外,资金不足还可能导致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质量打折,影响设施运行效果,甚至引发二次污染。
三是农业污染输出与农业污染防治的矛盾。我市涉太区域以农为主,尽管各级已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推动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控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池塘尾水排放登记备案制度等,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多个环节遏制农业污染输出。而在实践中,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特点,其监管难度要远高于点源污染。与此同时,基于地方保护主义、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利益协调困难等原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力度与预期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是专业需求与技术人才配备的矛盾。一方面,专技人才缺乏。水污染防治对技术的依赖性极高,尤其是在污染物监测、环境影响评估、污染治理等领域,同时还需要具备生态学、环境科学、化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而我市太湖治理工作现状是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板块具体实施。从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看,各部门专技人才匮乏,乡镇一级尤其薄弱。另一方面,各方协同不足。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然而现行体制下,各部门间信息共享不足、协调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环保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人员配备的优化等方面出现矛盾。如环保部门难以获取其他部门(如规划、建设、交通等)的数据支持,影响其进行精准的环境影响预测和决策。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突出治本控源。严格执行太湖流域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引导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真正做到“招商选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依法依规制订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推进涉磷企业标准化、规范化整治,建立完善“磷账本”“磷清单”制度,规范“一企一策”管理。建立起从断面到排口闭环监管体系,加强定期排查、巡查,让排污破坏行为无所遁形。同时全面摸排流域水污染防治各项重点工程,尤其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流域内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置能力。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处理设施实现统一专业化运维,农污治理率尽快实现100%。
二是突出协同共治。部门板块应强化大局意识,紧密协同。主要领导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统筹调度;分管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攻坚难点。各级河湖长要认真履行巡河治河责任,及时交办问题,跟踪推进进展。市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按照各自职能加强业务指导,支持帮助板块更快更好地推进落实。针对乡镇一级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市一级可成立或以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服务全市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专业性工作。市太湖办要发挥中枢作用,及时上传下达,强化组织协调,确保太湖流域治理如期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要强化督查考核,把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突出财政倾斜。积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水污染防治财政支撑体系。一方面,提升太湖水污染防治财政投入。在公共财政预算中,适当提高环保类支出占比,优先保障水污染防治项目的资金需求。建立上下级联动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转移支付、奖补政策等方式,激励地方政府增加对水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同时,将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与财政资金分配挂钩,形成“治污得支持,改善有奖励”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强化治太政策倾斜。根据地方实际,适度提高太湖切块资金补助比例,优化太湖统筹资金申报准入门槛,减轻地方资金配套压力。同时对从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服务等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水污染防治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今年全市已摸排了6项总投资约1.1亿元的重点治太项目,要积极申报太湖统筹资金,努力提高申报成功率。
四是突出农业污染防治。农田退水治理方面,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年提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高生态和节水灌溉建设比例。大力推进秸秆离田收储运体系建设,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秸秆离田率到2025年达到20%。养殖污染防治方面,优化池塘养殖布局,推进规模以上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强养殖水体尾水集中排放监测,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达到9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要实现粪污“零排放”。农业资金补助方面,加大农业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补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财政部门加强协同,扩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补助范围,并适当提升补助比例,减轻农户压力。实行“以奖代补”机制,对于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实现污染物减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激发其参与农业污染防治的内生动力。
五是突出宣传引导。融媒体中心要及时跟进,深度挖掘、培育治太工作的特色亮点,多形式开展宣传,普及太湖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太湖治理成效的显示度、展示度。要做好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对不实报道要及时澄清,发布权威信息,防止恶意炒作。(市政协社会事业委员会)
主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
抄送:市政协机关各委办、各联络委(组)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政协专报第二期
下一篇:【社情民意】2024年第五期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