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产业 造福群众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句容茅山地区被誉为“天然药库”,以“茅苍术”为主导的中药材达750余种,并有独特的中药材种植优势和条件,也为本地发展中医药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句容市委市政府大力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据不完全统计,茅山地区种植中药材面积约 3000 亩,主要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有茅苍术、白及、明党参、太子参、山栀、吴茱萸、山茱萸、射干、黄精等,年产中药材 800 吨左右,年产值约 2500 万元。与此同时,句容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发展中医药产业,本着为民造福的理念,大力培育发展中医药企业,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中医药产业服务能力。全市共有苏南药业、天晟药业、厚生药业三家规上中医药生产企业,2022年销售2.3亿元,其中天晟药业曾入选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市15家基层卫生院全部按照标准建成“中医馆”,建成村卫生室“中医阁”88家,实现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据了解,中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医药的社会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认为中医治未病,仅仅是西医的补充,在治疗疾病的效果上不及西医,同时,“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未得到全面落实,个别医务从业者也不认可中医。 二是中医药产业的规模相对偏小。中药材种植仅在茅山地区分散种植,没有很好地利用土壤、气候等条件形成明显特色和成片规模,同时,相对于苏南其他发达地区,中医药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产业发展缺乏引导和规划。 三是中医药服务基层仍有短板。我市中医药历史文化悠久,晋代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南北朝的陶弘景等名医大家人才辈出。茅山所产的道地中药材茅苍术、太保黄精、白芨、太子参等药材久负盛名,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曾经在茅山实地考察过中草药材,并将其中380多种中草药材写进了《本草纲目》。但中医药传承后继乏人,中医药临床人才出现断层、中医适宜技术断传,中医药事业断承,进而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医疗服务需求。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中医药的应用宣传。多角度宣传中医药文化,做到“线下+线上”相结合,多渠道拓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水平,进一步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一方面,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送医疗下乡等活动,广泛开展中医义诊活动,让基层群众享受中医特色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传承中医精髓、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宣讲和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指导群众科学合理使用中医药;另一方面,采取专家访谈、科普短视频、科普图文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挖掘句容中医药历史,让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有更多的认识、建立更深的信任,培育中医药文化氛围和健康养生环境。 二是细化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首先是积极推广中医药材的种植。制定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构建组织体系,加强组织和指导协调,鼓励现有中药材种植大户做大自身同时,带领其他农户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积极引导在林下、果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实行立体种植,提高种植效益。其次是努力服务好中医药生产企业。鼓励现有中医药生产企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化高新科技,致力于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是着力打响中医药服务品牌。加强中医院龙头建设,强化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确保“中医馆”“中医阁”100%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服务品牌, 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学习培养。加强与医学院校的合作,通过院校定向委培,招引一部分学生进修后,加强岗位锻炼,培养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实操能力过硬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注重名医师承。梳理本地的名中医名单,建立本土名中医库,建立名师带徒计划,通过一对一、师带徒,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丰富、业务技能过硬的优秀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队伍。与此同时,加强中医学术交流,鼓励走出去、请进来,邀请省内外知名中医药专家来句坐诊,收徒学医,选送一些优秀青年中医师赴外地跟班学习,增长知识才干。完善保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充实配备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管理人员,从制度层面解决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身份、收入薪酬等问题,确保基层中医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做好中医药人才和项目申报工作,落实落地各项补助政策。完善激励措施,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加大中医药产业投入力度。(政协开发区联络委员会) 主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 抄送:市政协机关各委办、各联络委组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