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政协反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传统佳节携手非遗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宝藏。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同学们从中汲取丰富营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在弘扬传统文化形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下,各地庆祝传统佳节的地域习俗开始恢复往日风采,学校也借着庆祝传统佳节的契机以多种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 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都紧跟时代步伐,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创新的教学形式结合在一起,但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引进门槛较低,良莠不齐。一些学校在引进传统文化时,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标准,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甚至精华与糟粕不分,导致同学们接触到了很多封建陈旧的残存思想;二是引进内容脱离实际,不接地气。不同学段、学科之间缺乏规划,不够协调;引进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三是传统文化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平日的教学及评价中重知识、形式而轻素养、内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学校在引进传统文化教学时也存在一窝蜂、形式化、碎片化甚至神秘化、庸俗化等不同问题。 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课程构建为载体,加强教材建设。各学段各学科要在课程教材一体化落实上下功夫,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一方面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细化确定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等。另一方面要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思想,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各年级之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合力。 二、统筹各方力量创新教学方式。学校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的教学新形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学校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传统文化教学要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正在加速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学校要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新旧文化的完美融合。 三、以社会机构为载体,加强民间力量培养。学校要充分利用文化场馆、非遗传承基地、文化名城等,建立传播基地,充分挖掘本地区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教研活动,让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接收专业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国家传统文化行业培育新兴力量!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