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社情民意

关于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 



 
句容市政协反映:
基层中医药发展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基层中医药发展逐步形成以医疗机构“中医馆”为主体,村卫生室“中医阁”为网底、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但是,真正把中医药事业做出口碑的基层医疗单位很少,个别卫生院中医科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发挥功效。 
主要问题表现在:
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人才是发展基层中医药的主要力量,中医药的传承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医师传承,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在传承及实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制约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中医药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是人才引进不了,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回到基层工作;另一方面是中医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流失到外县或民营医院的较多。
基层中医药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推广中医药,但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医药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仍然不足,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医保政策,一方面医保目录对于基层使用中医药限制较多,另一方面很多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医保报销时被排除在外,极大的损害了患者利益,也遏制了基层选择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积极性。
基层中医药氛围不浓。目前,基层中医药工作开展还未全面普及,中医药宣传处于薄弱环节,中医药文化没有深入到从婴幼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大家对中医药好处了解甚少,应用也随之减少,百姓习惯于到医院后抽血、化验、拍片、配药、手术等。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落实相关政策,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在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工作中,积极对中医药实行倾斜扶持政策。要扩大职工、居民医保享受中医报销范围,将中医服务项目纳入报账目录,提高对使用中医药服务的报账比例,新农合要向中医药使用范围倾斜,使广大农民受益。
二是推动中西合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西医相结合模式,实现中西医药的良性互补、协调发展。通过推进中医病房建设,升级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和康复服务能力工程,推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妇幼保健、康复养生等融合发展。强化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引进省级、市级医院等专家资源下沉帮扶,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技能水平。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服务能力,一方面实施中医人才培育工程,做好全市新进中医人员规培工作;另一方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组织安排中医药骨干参加中医药经典巡讲、基层卫生健康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活动,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运用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真正让简、便、效、廉的中医药技术扎根农村,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
四是加强文化宣传,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基层政府应号召各部门、各单位加强联动,共同参与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加大中医药法规、政策和服务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广、展示中医药知识及活动,推送中医科普信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校园”等活动,推进中医药义诊、健康知识讲座、岐黄校园行活动,不断提升中医药大众传播功能。围绕“治未病”理念,推广“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等项目,开展“亚健康”调理,推广中医养生“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表演,引导群众提高健康素养,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五是发挥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薪火相传。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的中医特色优势,传承发展中医地方品牌,以句容市为例:边城镇中医妇科、天王、黄梅中医骨伤科、二圣中医外科、华阳康复科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师承制度,实施中医药薪火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医校共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基地等“一对多”师承模式,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充分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强化中医药学术、技能传承,着力培养一批基层中医药传承领军人才、特色人才,让中医药技术薪火相传。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关于完善乡镇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的建议
下一篇:关于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