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诚柏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安全生产是安全发展的根基,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实抓好。
一、目前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安全生产形势呈现出“两下降,一提升”(事故总量持续下降、主要相对指标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多项工作都得到了省、镇江市的肯定和表彰。但是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源头性、基础性问题未根本解决,特别是一些重点行业领域发生的死亡事故,教训极为深刻,也暴露了我市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仍需加强。我市各类企业面广量大,生产工艺复杂,安全隐患基数较大。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未能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管理存在盲区和死角。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员工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安全生产工作。一些企业在产能扩大和生产工艺布局调整中,未能及时淘汰老旧落后设备,未严格执行安全标准,甚至有的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超强度生产,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亟需进一步加强治理。
二是安全生产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没有完全厘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安监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从“综合监管”被动扩大为“行业主管”,责权不匹配。面对面广量大、类型复杂的生产经营单位和各类场所,全市安全监管力量不能完全适应监管任务的需要。目前市安监局和各镇(街道、管委会)安监机构人员数量为95名,但监管的重点行业企业达2000余家,人企比约为1∶21,个别乡镇甚至没有专职的安全监管人员,安全监管队伍人员年龄结构总体偏大,人员不稳定,专业水平总体偏低。
三是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比较薄弱。少数地区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关系,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高,为招商引资而降低安全门槛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建设施工、油气输送管道、城市燃气等方面的风险越来越大。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激发了社会创业活力,我市各类小微企业将大量涌现,如何正确处理鼓励发展小微企业与严把安全生产关之间的关系,为小微企业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监管服务,也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保进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就要坚持安全第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筑牢基层基础,着力化解各方面风险。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筑牢安全生产责任网
一要完善目标考核责任体系。市镇两级政府和行业部门必须落实好监管责任,特别是加强对各镇(街道、管委会)目标考核和巡查督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事故调查制、责任追究制,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条块结合的监管网络、督考并行的考核体系。二要强化联动工作机制。安全生产不能单打独斗,必须齐抓共管,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健全领导沟通、工作例会和联合整治方式,针对突出问题,采取联合执法,开展综合整治活动,切实履行好综合监管职责和职能。三要突出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行政和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他们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各项安全生产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和技术决策职责。建议市政府加大对地方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安全生产权重和追责问责的力度。
2.依法依规,严密布控,筑牢安全生产监督网
安全生产是个“易碎品”,必须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建议要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为契机,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抓监管力量。推动市镇两级安全监管机构进一步充实执法监督力量,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监管能力水平,使基层安全监管能力适应工作需要。二抓“打非治违”。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始终保持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三抓隐患排查。深入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利用好隐患排查信息系统这个平台,做到隐患自查常态化,隐患督查措施化,隐患整改有效化。四抓事故查处。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发生的每一起事故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追究,并举一反三,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充分发挥好事故的教育警示作用。建议市政府给予市镇两级安全监管机构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编制员额和设施配备。
3.夯实基础,强化防范,筑牢安全生产保障网
一是加大政策标准保障。推动建立衔接紧密的安全技术改造、安全生产创新奖励等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督促和指导企业积极落实安全总监制度,完善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等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依法治“安”。二是加大科技支撑保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推广先进实用的安全科技产品和成果,建立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三是加大技术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安全评价、咨询、培训、检测检验和科技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队伍,进一步扩充专家队伍的数量,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促进安全检查专业化发展。四是加大应急救援保障。加强企业预案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预案之间的衔接,提高预案的严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经常性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事故应急响应和善后处置水平。建议市政府在安全生产监管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