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委员建言 > 委员建言 > 委员建言1

关于加强我市应急急救能力建设的提案 



 
应急急救普及率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生产安全、突发疾病、溺水、火灾、触电等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问题都是威胁人们生命、身体健康的安全隐患。而囿于时间紧迫、急救知识不足等原因,很大可能会因为耽误了有效抢救时间,而对伤者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在事故现场,在专业救护到达之前,如果伤病者本人或者身边人懂得现场救护知识,通过简单的自救、互救,如对猝死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对外伤者进行简单止血、包扎、固定,那么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但我市全民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还存在诸多短板弱项。
表现为:
一是民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淡薄。民众普遍认为自己不是专业人员,急救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与自己无关,出了事故打120即可,认为没必要全面学习急救知识,导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二是急救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培训师资缺乏。急救培训体系建设需要的场景和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培训的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保证,民众对于“急救上哪学?学什么?怎么学?”等实际问题知之甚少。如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被誉为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但笔者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市除S6地铁站在醒目位置配备AED外,在其他公共场所鲜见,许多人对AED的认知水平不高,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是缺乏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目前除教育部明确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在其他领域尚未有明确规定,是否接受急救培训仍然取决于单位或个人的主观意愿。受到过去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民众对现场急救仍有很大顾虑,担心急救不成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和道德谴责。
为此建议
1.健全应急急救知识培训工作联动机制。可以由市卫生健康部门牵头联合市应急、教育、文旅等部门组建专业应急急救知识宣讲团队,建立应急急救知识培训体系,制定并明确普及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对学校、企业、商业综合体、文化旅游等场所集中开展宣传培训、应急急救演练、知识(实操)竞赛等活动。此外,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鼓励和吸纳有社会责任感的团体和个人加入公众应急急救培训体系,共同推进应急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
2.加强应急急救知识宣传,注重实操效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微信平台、公众号等线上和走进企业、机关、社区、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线下的方式广泛持久的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指导民众进行应急急救实操演练,切实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普及应急急救知识,需要提高民众对应急急救知识的渴望,让每个人了解、清楚急救延误造成的可怕后果,让更多的群众自觉、主动接受培训。结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价值观,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使群众主动救助被社会普遍认同。
3.加强应急急救知识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培训内容尽量多元化,可以囊括火灾、地震、洪水、强风、雷电等自然灾难逃生的知识技能,也可以是中毒、中暑、伤口处理、心肺复苏等医疗救助的知识技能。群众的接受能力千差万别,感兴趣的急救知识也不一,在培训时应分类,使培训简单化,因材施教。对复杂的操作,选择简单有效的培训,使普通群众易接受、理解、记忆,使培训过的群众能够学以致用。也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直观方式讲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再现场演练,最终考核,从而使培训效果达到“个个会应急、人人讲安全”的目的。
4.完善应急救护基础配套设施。可以结合市科技馆、社区卫生服务所等场所设置“应急急救体验屋”,配备视频教学系统和VR虚拟体验系统,免费开放向民众宣传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让应急急救知识走进课堂、走向社会;也可以在人流密集场所配备灭火器、急救包,有条件的可以根据人口覆盖比例配备AED,并统一设计标识和明确配置位置。在配套设施的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管护机制,避免因缺乏管护不到位出现设施失效而无人问津的状态。
加强全市应急急救能力建设,普及全市应急急救知识可以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应急急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应急急救知识从专业领域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群众主动学习并运营应急急救知识并把应急急救潜移默化成一种社会责任时,紧急危难时刻不幸才能少一些,生命保障就会多一些。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关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
下一篇:关于加强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的提案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