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建议案 > 建议案 > 建议案1

关于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建议案 



 
(2022年12月27日市政协十一届九次主席会议通过)
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是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为深入了解我市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情况,近期,市政协社事委通过实地走访退役军人创业基地、召开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下属单位负责人座谈等形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目前退役军人约21000人,每年新接收退役军人约200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多措并举出实招,搭建平台促服务,奋力开创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新局面,切实增强退役军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是严格落实政策,提升安置质量。三年来,我市共接收安置转业干部39人,其中自主择业1人,副团职干部3人,营以下军转干部35人,3名副团职干部全部落实领导岗位,营以下干部全部安置到党政机关和乡镇公务员岗位。接收符合政府安置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77人,其中26人安置到事业编制单位,51人安置到国企单位,事业编制比例达33.8%。2021年,我市首次开通军转干部安置“直通车”。积极对接句容市公安局的岗位需求,公开直通车选岗要求、岗位设置等信息,认真组织直通车双向选岗工作。根据政策,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企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等发放住房补贴、医疗保险补助、一次性经济补助金、自谋职业金、生活补助金等4833万元。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依托本地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句容市中等专业学校等培训机构,结合本地白兔草莓、丁庄葡萄、戴庄大米、有机蔬菜等特点农业,针对不同文化、不同岗位需要,结合院校特点以及本地特色产业,开设了农学园艺、风景园林、畜牧兽医、茶与食品、旅游经贸等特色专业,200多人参加了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双证,且各个专业培训后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三是搭建三大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校企合作平台。指导承训机构将培训专业设置与我市新型工业产业、特色农业等相对应,引导承训机构大力开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就业中介平台。加强与劳动力市场和当地企业的联系,建立起退役士兵与用人单位的中介桥梁。举办退役士兵就业专场招聘会,为退役士兵提供大量优质岗位,包含市场营销、健身教练、安防管理等多种类型。成立以来,共组织7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累计有400多家重点单位提供7500多个岗位,2100多名退役士兵参加了活动,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00多人。自主就业平台。依托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定期邀请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专业人士,集中为退役军人介绍相关创业优惠政策,并邀请退役军人优秀创业代表,分享创业经验、交流创业体会,帮助大家提升就业知识和创业信心。近两年退役军人创办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纺织品制造、酒店餐饮、园林绿化、工程机械、文化传媒等众多领域的企业一百余家,直接带动2000多人就业。
四是专门岗位筹集,帮扶推荐上岗。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开发专门岗位确保下岗失业转业志愿兵(士官)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和镇江市委、市政府有关专题会议精神,推动我市未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转业志愿兵(士官)再就业工作,开发专门岗位176个,解决下岗、失业转业志愿兵(士官)170人次再就业问题。与南京、常州等周边用人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开展专项招聘活动,推荐100多人参加应聘,南京汤山派出所、园博园等单位解决了45名退役军人就业问题。
五是营造创业氛围,促进带动就业。邀请市税务局、市人社局相关领导同志,以及农业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座谈会,解读了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政策,为退役军人创业补贴、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开道绿色通道。定期开展评选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典型活动,实地走访创业先进个人,鼓励大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更多的人就业创业。我市4名退役军人创业代表,被镇江市授予创业之星称号,郭庄镇退役军人谢广胜“胜强家庭农场”项目荣获镇江市首届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我市退役军人舒锦博“小蜜蜂大产业”项目荣获镇江市第二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2个参赛项目获省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崇明街道退役军人王进,带领村民成立了大山口板栗合作社,成功创立年产值达1000万元的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大山口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近百名贫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期望、退役军人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安置岗位匹配度不够高。由于军队转业干部和转业士官在部队从事岗位大多为军事专业技能,知识结构与政府提供岗位匹配度不高,少数转业安置人员短时间内还不能够适应或胜任本职岗位,造成用人单位和转业安置人员还不够满意。
二是岗位筹集难度比较大。市属国有企业每年承担安置任务压力大或者多年累计安置人数较多。以句容投资集团为例,2019年以来共承担接收安置任务13人。句容市国企安置压力主要集中在句容投资集团、江苏新农开发、句容住建局下属企业,尤其是近两年安置压力较大,省级和镇江市级岗位又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占大多数,无法分摊安置压力。
三是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够强。由于我市目前主要依托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校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专业以园林、电气维修、计算机等普通专业为主,培训专业与周边民营企业岗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造成退役军人培训后就业率不够高。
四是服务保障规范性不够好。在扶持退役军人创业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不够规范、资金尚有缺口、示范不够明显、拓展尚受限制等发展瓶颈。目前,我市尚未与培训机构完成实训体系的建设,暂时无法满足全市2万多名退役军人的培训就业创业发展需要,退役部门关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方面的资金扶持政策仍有较大空白。
三、对策建议
(一)拓展安置维度,缩短岗位适应期。一是倡导双向选择。鼓励退役军人到用人单位“自荐”,用人单位也可以到退役安置部门主动选择所需人员。改变当下用人单位只能单方面接收安置的情况,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择业的主动性,强化退役军人的责任意识,确保退役不褪色,确保退役后能在新的岗位上继续砥砺前行,创造出应有的社会价值。二是拓宽安置渠道。对接相关部门探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转业军人参与社会治理、稳边困边、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鼓励转业军人到党的基层组织、城乡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探索从转业军人中选拔村“两委”班子成员。因此,保证当下安置政策的底线和大方向不变,在单位选人用人方面创造更多灵活空间,为用人单位优选退役军人人才。三是加强岗前培训。依托本地专业机构资源或者邀请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开展学习相关安置单位及国企岗位日常工作所需实质性内容,对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适时安排岗位实习锻炼等措施,使转业军人选岗后能够尽快融入单位,进入角色,缩短适应期。
(二)着眼能力提升,强化实训促就业。探索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将退役军人培训工作纳入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为退役军人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一是全员开展适应性培训。依托句容市中专校,组织退役士兵参加适应性培训,通过开设思想教育、心理调适、职业规划、创业指导、政策讲解等课程,帮助退役军人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职业方向,实现由部队建设主力军向地方发展生力军角色的成功转换。二是按需开展个性化培训。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对接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承训机构,开展“定向式”培训,为企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将登记失业的退役士兵纳入免费职业培训范围,根据退役士兵的需求,开设烹饪、汽修、电梯安装等个性化技能培训。三是探索开展“定岗式”培训。挂牌成立句容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协调政府部门、优质企业等多方力量,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车间与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企业师傅与培训学校老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同时,丰富培训内容,涵盖机械制图、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维修与保养、图像处理等方面,让退役军人在“精密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会计事务协同创新中心”“旅游烹饪协同创新中心”“工业互联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物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找准岗位、得到锻炼。
(三)创优服务载体,助力岗位建新功。一是建立互助共进载体。通过开展全市退役军人创业普查,遴选部分企业家代表,均加入了镇江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引导退役军人根据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实践场所,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加强横向沟通与合作,帮助退役军人创业共享资源、提升能力、加快发展。二是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做强我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团队,定期对军创企业进行走访,发放联系卡,宣传税收优惠政策,主动将政策上门。对吸纳退役军人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为退役军人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定期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牵好企业与退役军人之间的“红线”。三是加强退役军人创业指导。要加大创业典型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退役军人,组织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通过扶助建立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和创业园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缺场地、缺资金、缺技术、缺渠道等问题。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关于全市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及监测预警工作的建议案
下一篇:关于农村养老及残疾人托养问题工作的报告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