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9日市政协十届三十九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
经市政协常委会研究决定,今年4-11月,市政协确立了开展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民主评议工作。其目的是帮助水利部门进一步明确思路,切实改进工作方式,促进全市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向好,助力纵深推进“一福地四名城”建设,为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水利支撑。
一、评议工作开展情况
5月12日,市政协召开了民主评议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动员会,副市长徐飞、市政协副主席商震、市政协民主评议水资源保护管理及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及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市政协商主席作了动员讲话,并对民主评议工作进行了部署。市水利局局长包俊华专题介绍了全市水资源保护管理及综合利用工作的相关情况,并作表态性发言,副市长徐飞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5月至10月期间,民主评议小组先后视察调研了二圣水库水源地、南部应急水厂等,分别在7月23日和10月22日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了解我市水源地建设、节水载体建设、再生水利用、管网漏损情况。在此基础上,评议组集思广益,汇总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水资源保护管理与综合利用现状
我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由于受特殊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是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据统计,我市年均降水量1056.55mm,年平均年蒸发量1038mm,平均径流深 387.9mm,径流系数 0.37,年径流总量 5.18亿m3(不包括长江过境水资源),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863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30立方米的40%。针对这一现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良好成果。
(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量控制为核心,以加强取用水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监管管理。2020年度全市用水总量3.6亿立方米,低于镇江市下达的4.8亿立方米用水总量指标。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为55.17 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96m3/万元,分别较2015年下降27.4%、23.2%,超额完成高质量发展考核目标任务。一是合理分水。市水利部门积极参与完成镇江市首个水量分配方案,完成并公布我市第一批河湖分水方案,正在编制我市第二批河湖分水方案(句容水库、仑山水库、茅山水库、墓东水库、赤山湖)。二是管住用水。针对镇江市级下达的用水总量目标,市水利部门每年与市发改委联合向各乡镇下发《用水计划的通知》。2021年下达用水总量3.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2.1万立方米、农业用水2.2亿立方米。对公共供水管网内年用水量5000m3以上的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全市下达计划用水户68个。三是落实用水统计。用水统计是水利部2020年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加快构建现代统计调查体系,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的统计保障。市水利部门结合上级部门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经过三阶段名录库建设,建立中型灌区名录2个、公共供水企业2个、自备水工业6个、典型小型灌区5个、典型服务业、典型畜禽养殖场、典型建筑业、典型城乡环境用水、典型鱼塘取水户各1个。
(二)做好水源地保护。我市一直坚持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截止目前共有饮用水水源地3处,其中北山水库、句容水库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于2016年达标验收,二圣水库为乡镇级水源地,于2019年达标验收。一是推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委托镇江水文局编制《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查漏补缺,做好在水源地保护区设置隔离防护网、树立界标、标识牌、宣传牌等工作。二是加强水源地日常巡查。落实巡查责任、巡查人员,通过定期巡查、突击巡查、专项巡查和重点巡查等方式,监视水源地保护区内取水口、水域、工程设施等变化状态,掌握水源地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并制止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行为,近年来水源地水质均达标。三是推动水源地长效管护评估。每年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编制水源地长效管护评估报告,有效地掌握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志牌、隔离防护、监控能力、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等状况。
(三)加强取用水监管力度。一是完成水资源信息化在线监测建设。全市11家自备水用水户全部接入信息化在线监测系统,实施监测用水户用水情况,确保不出现超计划、超许可取水情况。二是严格开展取水核查登记工作,全市共录入监管系统367个取水设施、103个取水项目,完成整改类取水项目70个,关闭地下取水口2处,发放取水许可证75张,整改率达100%。三是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积极按照上级要求,全面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推动纸质取水许可证存量转换。截止目前,全市90张存量纸质取水证已全部完成电子证照转换,今后我市将继续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系统的推广使用,加快实施取水许可审批服务便民化。
(四)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我市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20年11月25日,我市成功创成国家级节水型社会。一是聚力载体建设,强化节水引领。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近年来大力开展各类节水载体创建工作,同时根据不同节水载体的创建标准,采取分类指导、分类培训的方法,指导节水型载体创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创成各类节水载体144个。其中节水型学校38个(含节水型高校1个),占全市中小学数量的90%以上;节水型企业15个,节水型单位47家,节水型居民小区41个,建成节水型灌区、省级节水教育基地、水效领跑者企业各1个。二是聚力关键节点,提高节水效能。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的农业集群,同时以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北山及赤山湖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等为契机,实施了一大批农业节水工程,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3万亩,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23m3,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聚力节水市场,激发节水动力。积极开展前期调查摸底工作,根据摸底情况和企业意向,在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和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之间开展了我省首例地表水水权交易工作。四是聚力节水宣传,增强节水意识。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进行宣传,将宣传工作深入到乡镇、街道、广场、公园、社区,特别是学校、节水教育基地等各类场所。宣传形式多样,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浓烈的爱水、惜水、护水、节水的舆论氛围,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不断提高。
三、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节水型企业创建力度不足。我市高度重视节水载体的创建工作,创成的节水载体类型和数量逐年增加,但节水载体主要以学校为主,节水载体创建的覆盖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节水型企业的创建有待进一步增加。目前,全市自备水企业大多已经完成节水载体创建,但数目较多的使用自来水的企业大多不愿意创建节水企业,水利部门没有管理抓手是一方面原因,但主要原因是节水型企业创建要求高、补助力度小、检查频次多,创建节水型企业不能为其带来效益,反而徒劳增加了工作量和资金的投入,这使得自来水企业创建节水型载体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部分已创成的节水型企业不再愿意配合开展工作,导致我市的节水载体工作遇到瓶颈。
(二)管网漏损率高。几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不断降低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但是截止2020年底,全市修正后的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1.56%,仍然高于《国家家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规定的小于等于10%的要求。造成城镇公共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城区的供水管网已建成运行数十年,老化严重,其中需要改造、更新的供水管网长度达20多公里,改造工程量大、实施难度高。
(三)再生水利用率不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是最严格水资源考核的内容之一,省、市都对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作出了要求。我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几乎是直接排放,利用部分主要用于厂区脱泥机冲洗、构筑物池面冲洗、道路冲洗、辅助冲洗等,2020年市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为2943.38万吨,再生水利用量为141.28万吨,利用率仅为4.8%。
四、今后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和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出台《句容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节约用水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问题,促进部门间协作配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尽可能增加节水载体创建和建成后复核验收的补助力度,可以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大力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民间资本投入到节水工作上来,加强技术投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搭台、群众唱戏”的节水工作局面,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节水工作中来。同时优化考核、检查方案,加大政策倾斜,给用自来水的企业政策倾斜,让其有盼头,有积极性去创建节水型载体。
(三)分步改造供水管网。住建局、句投等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网的巡检和测漏工作,积极推进市区分区计量建设,加大供水管网及供水设施改造力度,加强对老旧、漏损严重和对供水水质安全影响较大的管道的排查,并根据分区计量结果和排查情况,结合城市供水布局和地势,分批对老旧供水管道进行改造,同时对全市老旧二次供水泵房进行普查、改造,减少管网漏损。
(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园区利用再生水,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推动满足再生水使用条件的工业生产、城市杂用、景观环境以及河道生态补水等领域使用再生水。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充分利用达标出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和农业灌溉。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再生水利用领域,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