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镇联络委 袁友新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句容作为长江中下游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一、全市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一区四园一片区”集聚发展,成效明显。句容经济开发区致力于打造以高端智能制造为主要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郭庄新能源科技产业园重点布局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宝华凤坛创新社区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边城新材料产业园立足建设新材料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产业园;华阳枢纽经济区具有交通和区位优势,“双铁”在区域内设立5个站点,多个商业区落户。下蜀高新技术产业园目前已经形成以建筑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电力能源、机械装备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建筑新材料产业销售占比达36.7%,金属新材料占比达19.2%,位列制造业前两位,合计占比超过55%,实体经济对下蜀GDP贡献度达80%以上。面对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外部环境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一区四园一片区”展现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强大韧劲。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照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来讲,“一区四园一片区”发展还有差距,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还有不足,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存在,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提升。与镇江“四群八链”及句容“两群三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匹配程度不够高。比如,下蜀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现有企业产品多以水泥、石膏板等原材料和中间品为主,缺少装配式建筑、建筑集成等下游高附加值应用环节,现有环节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水平不高,仍以管桩等传统建材为主;电力能源产业易受能耗供应管控等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不足;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尚未集聚成链,企业数量少,园区内也缺乏上下游关联企业。 二是园区要素保障亟待健全补齐。可用土地较少,土地供应、环境保护等刚性要求的制约日益凸显,园区实际可用土地较为紧缺,面对瓶颈,全市经济发展日益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企业和项目落户难的问题较难解决,亩均效益和产出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总体偏低;人才资源紧缺,用工成本高、高技能人才短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人才难招易走。部分乡镇城镇化率偏低,对高层次人才生活、医疗、休闲及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相对薄弱;招商动力不足,招商信息不足,招商人员队伍较为紧缺、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仍然存在,新发展理念理解不深,对已有产业链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产业内容、市场发展、政策服务等方面掌握得不够。 三是园区基础配套亟需提速建设。园区存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导致生活配套、社区配套、管理配套、教育培训配套、科研配套和商贸物流配套等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特别是园区的排水、排污、交通、亮化等设施较为薄弱,停车难、消费难、住宿难等问题仍然存在,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不足导致消费动力不足,招工难、留人难,一定程度上造成恶性循环。 三、相关意见建议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要求要大力强化园区支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优化园区服务品质、不断强化要素保障。“一区四园一片区”要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焕新升级,积蓄新优势、催生新动能、探索新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在转型中升级、在集群中成链,持续壮大产业能级规模,不断提升园区发展质效。 一是聚焦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系统思维,充分发挥我市“融入南京、接力镇江”的优势,重点围绕镇江“四群八链”产业规划和南京“五大产业地标”,聚焦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等维度上加快布局。比如下蜀高新技术产业园要瞄准园区目标定位,围绕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两大重点产业链,以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为方向,推动高性能新材料产业加速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依托“以商引商”蓄力赋能,借助园区现有企业人脉和市场资源,紧盯重点在谈项目,更高频次赴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地开展招商,不断绘制更大范围招商地图,不断提高主导产业链完整度;助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利用紧邻南京、镇江大学高校的优势资源,推动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拓展“产学研”合作,形成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培育形成更多“专精特新”“独角兽”高精尖企业。 二是聚焦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强队伍增质量,研究制定项目招引绩效激励措施,激发招商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更多熟悉项目建设、规划布局、行政审批、金融政策的专业人员充实到招商一线,强化素质培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法律法规、政策解读、企业运营等内容,多频次开展招商队伍专题轮训,着重提升招商人员“内功”;靠前服务优环境,优化项目建设全程帮办,坚持“面对面”上门服务问需,“心贴心”倾听企业诉求,“实打实”解决具体问题,“点对点”专题研究难题,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凝聚合力共帮扶,建立专业化专家库,协助企业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与产业发展动态趋势,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积极搭建产业链联盟,搭建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推进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引领带动作用,帮助企业抱团取暖、组团发展、合作共赢。 三是聚焦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园区配套。坚持“硬件”和“软件”两手抓,在硬件上,要围绕提升园区品质,突出园区功能配套和产业生态营造,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气、排水、排污、治污及网络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招商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在软件上,要针对在手的项目,特别是对今后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的龙头项目,集全市之力保障项目所需的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企业培育、金融、税收、环保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协助企业积极争取落实好各种财税优惠政策,真正解决项目落户-建设-投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