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 大会发言

持续优化数字经济生态 解锁高质量发展“密码” 



 
华阳街道联络委  刘富金
进入新时代,数字经济正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为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以组建市级数据统筹机构为牵引,以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完善数字经济配套政策、营造数实融合发展氛围等措施为抓手,逐步厚植数字经济生态底色,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我市数字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是关联业态稳中向好。我市智能化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数字经济重点行业稳步增长,助力了“两群三链”产业体系构建。从宏观上看,2023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2%,比上年提升0.5%。从微观上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能级不断攀升,骏成电子、智达高压等有代表性的企业实现较大增幅,如智达高压2024年前三季度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34.7%。
二是相应配套日益完善。近年来,我市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人才招引及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方面,不断加强5G基站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站2000余个,初步形成了5G网络我市连续覆盖。人才招引方面,依托“福地英才”等,逐步构建了涵盖数字人才在内的人才政策体系,为全市数字产业持续引育“生力军”。资金扶持方面,及时对加快实体经济发展“1+X”政策文件进行修订,做深做实“两化融合”等工作,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发展,2024年全市申请“企业智能化技改”“两化融合”等补助资金1300余万元。
三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氛围初步形成。政府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2022年底出台以来,江苏自上而下初步搭建起数据制度体系“四梁八柱”,数据资产化加速推进,2024年我市在镇江范围内率先组建大数据公司,探索数据资源开发和数据资产并表。企业层面,在数字科技引领和激励政策加持下,全市一大批企业主动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截至去年底获得省级以上示范的企业17家,耀兴玻璃、台泥水泥等诸多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极大提升了企业生产力,如台泥水泥通过搭建5G专网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智能矿山,成为了国内首家实现矿车运输工序无人化的非金属露天矿山。
二、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数字经济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数字经济发展定位还不高。对于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的认识还不足,在推进其发展投入精力还不够。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缺乏规划引领,没有形成体系化,产业数字化各地大多处于自发阶段。数字化治理和运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数据作为战略性要素的开发利用尚未实质性起步,政府部门掌握的大量数据依然处于沉睡状态,往往侧重于数据资产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对可开发利用的未能发挥应有价值。
二是数字经济内生动力有欠缺。现有数字经济产业主要以电气、电子等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导入,核心产业层次相对偏低,平台经济发展还不够活跃。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受资金、人才储备等因素限制,数字化水平较弱,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升级只覆盖到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业务,核心技术数字化进程较为滞后。
三是数字经济硬件基础不够牢。大数据、5G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覆盖率仍有不足。不同行业、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相对独立,数据难以共享流通,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同时,数字化应用场景覆盖率不高,缺乏有代表性的智慧社区、智慧旅游应用场景,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覆盖率也较低。
四是数字创新驱动能力偏弱小。一方面,当前数字经济的科技创新投入总体不足,专利申请多集中于外观设计,关于数字化、智能化相关专利与研发偏少。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数字经济技术性人才稀缺。此外,部分企业存在路径跟随、标杆技术较少、品牌价值较低等问题,缺少有影响力、带动力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三、优化我市数字经济生态的意见和建议
加速数字经济规划、建设、发展,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将其打造成重塑我市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重要支撑。
一是谋篇布局,把健全体系作为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的第一要务。加速我市数据资源供给体系建设。对标财政部《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要求,引导有条件的行业领域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授权运营、价值评估和流通增值等工作,建立安全可信的开发利用环境,充分激发数据资产潜能,促进数据资产高质量供给,为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板块数字化提质分工行动。根据各板块禀赋特点,差异化明确各自数字化提质目标,加强工业板块数字经济相关制造业引进,深化在地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引导农业板块打造数字化农业应用场景,加强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和智慧农机运用;提高城区板块服务业数字化覆盖率,推动数字教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建设。
二是紧抓关键,把核心产业作为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的第一支撑。一方面,狠抓项目攻坚。主动融入省“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借助省级高新区创建契机,深入对接杭州、苏州等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通过深挖我市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关系,针对性地招引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与产值总量;同时集聚全省乃至全国数据、人才等优质资源,以琅琊人工智能创新港、枢纽经济区等载体,着力培育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推动其成为数字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聚焦企业服务。找准我市“智改数转网联”参与率偏低的症结,紧抓企业“降本增效”诉求,适当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补助门槛,加快推进企业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做足“老树发新芽”文章,引导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迭代,促成一二三产企业数字赋能。
三是发掘动能,把创新能力作为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加大研发支持力度。发挥制度优势,突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对重点方向研发进行补贴的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提高企业数字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融入南京、接力镇江”优势,重点与南京、镇江高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借助高校人才力量的托举,加快核心与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协助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数字人才引育。组织企业赴重点高校开展校招等活动,以“福地英才”计划吸引更多优秀数字人才来句就业创业,完善人才落户政策,增强落户人才归属感,确保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留得下”。
四是夯实基础,把环境建设作为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的第一保障。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推动能源、水利、交通运输、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深化重点场所5G信号覆盖,开展农村5G网络性能提档,前瞻布局5G-A网络;积极招引算法、算力企业,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在句布局,抢抓算力竞争机遇。强化扶持政策建设。完善企业智能化改造政策,针对潜力大、发展好的企业适当降低政策门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打造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数字农业、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支点。强化营商环境建设。打通束缚数字经济发展的堵点,完善政府与企业常态化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与困难,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打造区域金招牌 提升价值促振兴
下一篇:向“融”求“新”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