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2020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同年11月,国家医保局颁发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启动新一轮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镇江被选为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即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之一。新的支付方式改革下,住院患者实行按病种付费,旨在遏制医疗不足和过度医疗并存的现状,进一步破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随着医保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我市医疗发展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提前谋划、乘势而上,推动医保医疗联动,提升县域医疗技术水平和健康保障能力。 一、我市医疗能力现状 实行“院府合作”以来,随着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市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但对标省内先进发达地区,我市的整体医疗救治能力与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增长的美好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区域胸痛、卒中等五大救治中心,但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推荐标准达标率分别为94.6、81.6%,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家医改目标要求90%的疾病能在县域内得到诊治,而从近三年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看,市外诊疗医保基金使用占比2018年32.21%、2019年32.86%、2020年1-10月为35.94%。数据显示三分之一左右的诊疗要在市外完成,一定数量的急危重症抢救需要依赖外转,我市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有待提升。 (二)分级诊疗有待进一步落实。按国家要求,65%的疾病应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诊疗。我市已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至2019年底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员24.4万人,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9%。但医保大数据显示,县域内基层诊疗工作明显萎缩,近三年基层医保基金使用总额占比分别为23.15%、23.31%和21.11%,而人民医院的诊疗工作在二级医院总量中超过75%,占县域内全部诊疗工作量的50%左右。这种“倒三角”的诊疗模式与“正三角”的诊疗目标不匹配,分级诊疗在我市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医保资金充分利用有待加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投入,近三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基本平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充足;但医疗机构在政府和各级财政尽力投入的情况下,资金运营仍比较困难,存在患者抱怨、投诉等负面现象。此三种现象的客观存在,呼唤政府资金的投入与患者诊疗保障的进一步紧密结合,在支付方式改革大环境下,医保资金的充分使用需要医疗机构发挥强有力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保障。 二、造成我市县域内诊疗能力不足的因素 (一)基本医疗资源配备不充足。截至2020年11月,我市千人口床位数3.0张,执业(含助理)医师2.2人,注册护士2.39人;对比2019年我国平均千人口床位数6.30张,执业(含助理)医师2.77人,注册护士3.18人的国家平均标准,我市需要新增医疗机构床位2069张,医师(含助理)302人,护士498人。 (二)各级医疗机构运行压力大。各级医疗机构未准确分工,一方面基层诊疗萎缩,资金运行困难,疲于考虑生存、急于展示亮点,多聚焦发展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在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方面难以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由于省级医疗机构的虹吸效应,市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人民医院患者群外转,仅靠大量的低水平诊疗工作维持医院运行,占用基层发展资金的同时又压制了诊疗能力的提升,相应的急危重症常态化抢救能力不足。 (三)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投入不充分。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20亿元左右新改扩建医疗机构,以改善居民就诊环境,财政每年补助卫生系统2至3亿元。综合分析财政补助结构,主要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经费补助、公共卫生补助和债务化解等。这些补助极大缓解了公立医院现有资金压力,但对比周边城市,高层次卫生人才专项资金力度不够,人才队伍建设难度仍相当大。2017年至2020年,已累计流失本科及以上卫生人才45人。 三、对策建议 新一轮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今年将在我市全面推开,DIP支付方式改革是基于客观数据和客观标准的医保医疗合作协商机制,全程伴有公开透明的反馈和预警。我市医保基金虽然保障充足,但不再会是医疗机构的扶贫补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成为倒逼各级医疗机构定位发展的有力手段,医疗机构必须紧跟国家医改步伐,聚力发展县域内基本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一)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契机落实分级诊疗。住院诊疗通过DIP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权重系数、基层病种目录及相关规则,促进各级诊疗有序开展。对县域服务能力内的诊疗项目频繁转院等行为设置扣减系数,遏制医疗机构治疗不充分现象的发生,保障县域内参保人权益。慢病诊疗通过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落实到基层,错位扶持发展基层特色专科。 (二)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完善激励机制。DIP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了“结余留用”的激励机制,改变了以往对各家医疗机构下达年度预算的做法,调整为区域总额预算。以阑尾炎住院手术为例,地区平均花费5000元,A医院费用4000元,医保结算后医院可结余1000元留用;B医院存在过度医疗,费用6000元,医保结算后医院亏本1000元。长此以往,A医院因管理精细、技术过硬、诊疗力高,医保基金结余留用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B医院因未及时提升管理和诊疗能力,住院费用高、群众负担重,导致医院看病越多亏本越多,在竞争中会被自然淘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DIP作为抓手,促进精细化管理,倒逼医院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限制过度医疗。 (三)落实各级医疗机构中长期发展定位和规划。结合DIP支付方式改革,加大医疗机构诊疗技术能力的考核权重。建议人民医院及各二级专科医院,将“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作为考核依据,以常驻人员能否常规常态开展此项技术为衡量标准。基层医疗机构以“慢病按人头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作为切入点,落实慢病下基层,释放二级医疗机构的繁杂门诊工作量,使其集中精力发展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加强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以市人民医院为主体,以五大救治中心创建为抓手,切实提高县域内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将各级医疗机构能力指标完成情况、县域内就诊率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负责人的重要考核依据。 (四)强化医疗人才梯队建设,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我市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稳定型人才的储备,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严重缺乏,抛开医生数量单纯要求技术发展是空中楼阁。周边发达城市早已实施医疗人才储备战略,我市也应该树立医疗人才梯队建设的危机意识,尤其是资金投入要向稳定型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大幅度倾斜。一方面大胆突破现有政策,出台有吸引力的灵活性人才引进机制,务实、主动挖掘成熟稳定的人才及团队。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学习昆山、江宁等地经验,提高待遇,更要为留住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为我市高层次知名专家、骨干医师创造学术发展的空间,提高行业内影响力,也为后续人才引进提供支撑。同时,加强对现有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务实性宣传推广,加大对常驻人员(尤其是本土人员)中知名专家的宣传力度,强化全市人民群众对本市医疗能力的信任,减少外转,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五)多渠道补充医疗经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阶段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运行确实有资金困难,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除各级财政补助外,多途径多渠道补充医疗机构运行经费。一是建议我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的健康体检在市内完成,作为重要的经费补充,可以优化医疗机构运行,从而也减轻政府和财政的压力。二是出台政策吸引民营资本投向康复、康养、血透、临终关怀、健康管理及部分专科门诊等民生需求较大的领域,以缓解公立医院压力,促进医疗整体平衡发展;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如设立冠名权基金,奖励县域内卫生人才,或者对投入基金的单位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等。
农工党句容支部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