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推进品牌强市工程
盛 金 玉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2017年5月10日是国务院批准设立 “中国品牌日”的第一个庆典日,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标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发展品牌经济,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好地发挥商标品牌激励保障与引领作用,拓展思路,主动作为,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我市商标品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下,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站位全局谋发展,努力为品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了“政府统筹、市场监管牵头、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市品牌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仍要看到,我市商标品牌发展在镇江大市范围处于中等位置,与先进地区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截至2017年三季度,全市国内有效注册商标2797件,拥有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容、万山红遍、唐邦),江苏省著名商标36件,镇江市知名商标92件。我市商标品牌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相比,与周边兄弟县市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结合《镇江市区域商标品牌发展指数报告》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
一是商标品牌发展总体状况还较落后。2017年1月份,镇江市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镇江市工商局联合发布了《镇江市区域商标品牌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我市商标品牌发展综合指数0.7005,核心指数0.6471。综合指数,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商标品牌的政策支持、发展实效、保护力度、社会协同和发展潜力五个方面的综合情况;核心指数,主要反映了该地区对商标品牌发展的经费投入、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数量、知名商标品牌数量、商标侵权案件以及年度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等情况。报告显示,我市综合指数排名情况位于镇江市第4位,低于丹阳、扬中等地;核心指数情况也处于中下游水平。
二是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数量偏少。从注册情况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市国内有效注册商标2797件,在镇江市排名第4位。从行业注册情况看,农副产品和工业占商标注册大头,分别为1240件、980件,占比48.8%、38.6%。从市场主体注册情况看,我市在业有效市场主体55265户,拥有注册商标的市场主体不足4%。
三是自主商标品牌发展较慢。目前我市高知名度商标总数有131件,占我市注册商标总数的5.1%;占镇江市高知名度商标总数的16.36%,排名镇江市第3位,数量仅为丹阳市的一半。拥有自主商标品牌的企业109户,我市三十强工业企业中,有商标的企业仅19户,其中拥有省著名商标以上企业仅5户。部分规模企业一直使用的是总部企业的商标,未在句容新注册商标。
四是外向型品牌经济发展缓慢。截至目前,我市境外申请注册商标仅15件,占有效注册标注数的0.6%,其中马德里注册商标仅2件,主要反映出我市出口企业仍以贴牌生产和代加工为主,尚未建立本市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五是商标品牌的应用能力较弱。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有效注册商标使用率不足70%,许多老商标都弃之不用,或者到期没有及时续展而被注销。以农副产品商标为例,我市虽然以农副产品为地区主要特色,但目前地理标志商标仍为零,仅有的1件集体商标(云兔草莓),多年来一直没有正常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是助推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如淮安的金湖县,也是以农副产品见长,其地理标志商标19件。目前,我市白兔镇、后白镇、天王镇结合本地产品特色正积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在商标品牌运作上较成功的案例如农科院的“万山红遍”、天王的“唐陵苗木”、后白的“西冯草坪”、茅山丁庄的“老方葡萄”等。商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带来了产品价格的上升,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品牌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是市场主体对商标品牌的忽视。从我市来看,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财政中列支专项资金,对获得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当地企业品牌激情,但我们仍然看到,各乡镇政策支持不够均衡,重视程度不一。调查发现,政策支持度高的乡镇,商标发展情况就会好,反之就相对落后。其次,市商标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在实施品牌战略中,推进力度还不够,在社会宣传、企业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措施还不多,还没有在全市形成商标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
2.品牌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行政执法和司法案件数量相对较少、案值相对较低。品牌保护,主要包括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个方面内容,其中行政保护包括市场监管、公安、知识产权等部门的保护力度、办案数量和案件案值;司法保护主要是法院审理的商标案件数量,反映司法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的参与情况。我市品牌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案件数量相对较少,案值低,案件罚没款少,在镇江市排名第5位,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牌的保护力度。
3.企业商标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在商标注册少,商标使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弱。其一,在商标注册上,一些企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满足现有发展规模,认为不开辟新市场,不需要打造品牌;有的认为培育商标品牌时间长、投入大,不如贴牌方便,尤其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的压力和动力不足,缺乏长远考虑。没有独立的商标品牌,致使企业竞争力不足,成为规范行业管理、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瓶颈。如镇江农科院虽然早在2009年注册了“亚夫”商标,但实际上没有在其注册的类别上使用该商标,导致周边一些企业,如宜兴市云庄汇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赵亚夫的社会影响力,注册和使用了“赵亚夫”商标并突出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亚夫”系列平台做大做强。其二,在商标使用管理上,企业缺乏专业的商标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企业商标管理混乱、使用不规范,造成商标权丢失、侵权他人商标等现象存在。还有的企业只注重商品宣传,而忽视商标宣传,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凸显品牌价值。如我市的“茅山”商标,大家只知道茅山风景优美,而不知道茅山品牌,“茅山”系列商标还没有创成高知名度商标。其三,企业商标保护力度弱,商标注册的商品内容单一,没有构造坚实的防御商标体系,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造成了被恶意抢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品牌凝聚着企业的创新成果,承载了企业的商誉声望,通过品牌培育与发展,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造新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实力,也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区域影响力。
优化机制体制建设。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商标就是市场主体的代言人,是形象,更是品质。建议政府层面制定3至5年商标战略规划,来塑造句容品牌。从商标注册方面来说,要结合商标注册便利化的改革,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本地代理,建立上下联络机制,加快商标注册发展,努力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从商标行政执法方面来说,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密切市场监管、公安、知识产权、法院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商标侵权行为;从商标品牌宣传方面来说,市场监管部门要与企业、地方新闻媒体建立互动协作机制,定期对本地区的中国驰名、江苏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宣传,要经常深入企业,开展商标品牌宣传活动,总结推广商标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商标、爱护商标、发展商标、共同推进商标战略的良好氛围。
加大资金政策投入。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管理和保护,运用农产品的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精准扶贫。目前我市的品牌政策支持指数在镇江大市氛围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品牌发展实效指数还处于中等位置,显得有些不够对等,这充分表明我市商标品牌发展各项工作的全面与协调还有待加强。在资金方面,建议设立市级商标品牌战略实施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商标重点保护、管理培训、品牌形象宣传、品牌培育基地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扶持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专项经费到省级以上媒体,定期为我是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宣传,扩大句容地方品牌影响。考虑对申请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出口产品的国际注册予以资金奖励。在政策方面,优先扶持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面向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开展商标质押贷款;对品牌培育基地内知名品牌企业在土地供给、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考虑;因地制宜大力开展“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地理标志商标”活动,在土地上增值,在农产品上增效。
强化服务企业力度。紧紧围绕我市“三张名片”走进园区、走进景区、走到田间来做大做强商标品牌工作。生态农业方面,在依靠“万山红遍”“云兔草莓”“老方葡萄”“野山小村”等高知名度商标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挖掘一部分有一定优势的的农副产品商标;全域旅游方面,在大力宣传风景名胜的同时,也要积极争创与景点名称一致并已经注册的高知名度商标,如茅山、宝华山、赤山湖、茅山湖等我市全力打造的景点,包括乡村旅游一些经典特色产品,不仅做到景点闻名,而且使商标品牌省内著名、国内驰名;“江苏硅谷”方面,要把一些科技含量高、有创新、有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注重培养和培育这部分企业重视商标品牌建设,积极注册和争创高知名度商标,以此来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主动服务和引导一部分外向型企业,充分运用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走出去,在国家“一带一路”的顶层战略下,参与到全球自由贸易和开放性世界经济活动中,依靠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扩大全球影响力。召开企业商标品牌培训、商标品牌论坛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解商标品牌战略及相关法律法规,邀请知名品牌企业现身说品牌,从而增强我市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商标品牌运作、管理及保护能力,防止商标被抢先注册,遏制商标恶意注册。鼓励知名品牌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真正让企业创品牌,品牌创效益。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