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规章

句容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句容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句容市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二O一五年十二月


引  言

“十三五”时期是句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刻认识句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新时期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科学谋划、编制和有效实施发展总体规划,对于加快句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江苏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国家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要求,编制《句容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主要阐述“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规划、行动计划、专项政策制定的法定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展望到2030年。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背景.......................................................................... 1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发展战略...................................................................... 7

第三节  发展定位...................................................................... 9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0

第五节  全力实现“5+1争创”................................................ 14

第三章  分区管控优化空间结构............................................... 17

第一节  构建“两横两纵”的开发格局..................................... 17

第二节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18

第三节  合理划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 20

第四节  构建“一主两副”为主体的城镇体系.................... 24

第五节  构建“三大片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25

第六节  构建“五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 25

第四章  创新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7

第一节  引导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发展................................ 27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31

第三节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33

第四节  优化产业“三集”布局............................................ 35

第五节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 39

第六节  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41

第五章  绿色低碳建设宜居城乡............................................... 45

第一节  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45

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市品质.................................................... 46

第三节  完善重点城镇功能.................................................... 48

第四节  打造生态特色乡镇.................................................... 50

第五节  建设绿色宜居乡村.................................................... 51

第六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53

第六章  共享包容增进民生福祉............................................... 56

第一节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 56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9

第三节  加大贫困人口扶持力度............................................ 61

第四节  全力保障公共安全.................................................... 63

第七章  引育结合提升人口素质............................................... 65

第一节  积极探索柔性人才引进与使用................................ 65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 68

第三节  促进就业稳定增长.................................................... 70

第四节  大力推进全民健康工程............................................ 72

第五节  提升公民道德文明素质............................................ 73

第八章  防治结合保护生态环境............................................... 75

第一节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75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 75

第三节  环境污染防治............................................................ 76

第四节  大力倡导绿色生产与生活........................................ 78

第九章  内联外通构建开放新格局.......................................... 80

第一节  加快推进宁句同城化进程........................................ 80

第二节  全面扩大开放与合作................................................ 84

第十章  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86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86

第二节  建设法治句容............................................................ 89

第三节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90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92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92

第二节  加大宣传推介............................................................ 92

第三节  强化监督评估............................................................ 92

第四节  规划指导衔接与协调................................................ 93

 


第一章  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句容全面实施同城同建、创新引领、城乡一体化、富民优先、生态文明五大战略,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时期更好应对发展不确定性,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奠定重要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1.8%和22.4%,2015年分别达到480亿元和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900元,是2010年的1.6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跃升至前60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将分别达到43.5%和36.5%,分别比2010年提高7.3和10.3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基本现代化多项指标省内领先,综合排名进入全省第二方阵,成功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

创新引领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载体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2%,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00余名,新增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和平台60多家、科技孵化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创业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实施“福地英才计划”,积极开展“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教授博

图1-1 2010-2015年句容市经济总量、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士句容行”等活动,“万人创业培训”工程与青年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等累计扶持创业近4000人。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省级人才工作先进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市与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

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626元、17403元,分别为2010年的1.6和1.8倍。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惠民工程成效明显。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持续优化,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

图1-2 2010-2015年句容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科技创新情况

“全国新型农民培训示范试点县”称号成功获批。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市道路、旧城改造、环境整治、配套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高效推进,104国道拓宽改造、122省道快速化改造全面完成,宁杭高铁顺利通车,区域大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一批住宅小区和商业综合体,中心城区及宝华、郭庄等城镇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居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整治有力推进,农村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深入贯彻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有序推进“五大板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9个镇全部创成国家生态镇。大力推进“一江、两湖、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茅山创成国家5A级景区,赤山湖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0%。

同城同建步伐加快,宁句一体化成效明显。沪宁城际高铁宝华山站、宁杭城铁句容西站建成运营,宁句城际轨道交通正式获批,城际快速公路网逐步完善,宁句城际公交正式开通,城市公交IC“一卡通”全面实现。教育、医疗、社保、旅游、文化、科技与人才等领域提出46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大幅提升。龙潭-下蜀、仙林-宝华、汤山-黄梅、湖熟-郭庄等跨界区域协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跨界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动力不断增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产业类审批事项17项,降低行政收费标准42项,取消、暂停涉企收费项目76项。加强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新设立5个政务服务分中心、12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PPP模式建设16个公用事业项目。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实际利用外资20.6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9.5亿美元,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长87.4%和54.5%。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总体实力相对偏弱,产业层次不高,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相对较低;城市服务功能和品质总体偏弱,人才吸引力与集聚程度仍待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够均衡,乡村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民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作为省定限制开发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7%,土地集约利用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更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更大,等等。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层出不穷,人力资本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要求我市在“十三五”时期转换发展理念和思路,加快增长动力转换接续,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些都要求我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句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也要求我市充分发挥国家市县“多规合一”试点优势,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及空间管控的制度创新。

此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宁镇扬同城化、镇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等一批国家和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我市“十三五”时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高水平利用外资与企业“走出去”并重,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区域合作竞争、推进宁句同城同建等过程中拓宽发展空间,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集聚。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市进入改革创新攻坚期、转型发展关键期、开放合作深化期、城乡建设提质期,需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不断开拓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以生态领先、特色发展为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空间开发模式同步转型,着力构建绿色高效的特色产业和健康宜居的城乡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句容。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与文化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加快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绿色发展。必须坚持把优良生态环境作为句容发展的第一优势、第一品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水、土、气等环境保护与治理,努力创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健康生态环境,为人才、资本等优质要素集聚提供良好生态保障。加快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绿色化生产生活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方式,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空间协调。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市县“多规合一”要求,科学划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功能,塑造温馨洁净小巧精致的花园城,提升集镇和乡村宜居性,打造特色风情小镇与绿色美丽乡村,促进城乡协调。

开放融合。不断扩大开放合作,积极主动应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镇群、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区域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重点推进宁句同城化进程,全面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的同城化发展格局,为南京都市圈与宁镇扬同城化建设提供借鉴。推动三次产业、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和市场等融合,发展串联式经济,创造更多的效益和实惠。

包容共享。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就业创业,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真正使广大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幸福生活。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深入实施宁镇扬同城化战略,发挥作为宁镇合作前沿的基础与区位优势,链接宁镇,推进区域创新创业合作,打造便利快捷的同城交通网络,统筹龙潭-下蜀-高资、仙林-宝华、汤山-黄梅、湖熟-郭庄等跨界区域建设,打造成为宁镇(扬)同城化“粘合带”。

苏南绿色发展示范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积极发展高效绿色的制造业、高质量的服务业、高品质的健康农业,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构建绿色化产业体系和低碳健康生活方式,打造苏南绿色产业集聚区,使句容成为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大中城市绿色安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镇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京都市圈创新创业基地和现代宜居宜业城市。全面加快融入南京大都市的步伐,充分利用南京科教人才资源,着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示范基地,整合内外资源,串联内外产业,以创新创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功能,以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体系与配套设施、高品质房地产与低价格、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南京及周边城市居民在句容置业就业,打造现代化综合型宜居城。

长三角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句容生态环境优势,加强对山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与污染防治,维护优良环境质量,以重要生态空间和山水网架为联系,打造宁镇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宁镇扬大都市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生态和休闲服务支撑。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按照到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亿元,年均增长10-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X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技术改造投资达到X亿元,年均增长X%。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7000元左右、25000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8.5%、9.5%左右。

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工业发展效益与创新产出效益更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0%,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件;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X和X。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以上。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业增加值率等较“十二五”期末明显提高。

空间格局出现新景象。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和X以上。区域合作成果更加丰硕,在宁句跨界地区率先实现区域用水、用气、用电供应一体化,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空间开发更加集约高效,到2020、2030年全市开发强度分别控制在22.5%和23%,2030年城镇、农业与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分别为13%、53%和34%。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和生活垃圾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均环境显著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X万公顷,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22.7%,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社会民生幸福得到新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句容建设扎实推进,法治建设满意度达到X。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达标比例达50%以上,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新增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X以上,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园区、街道(镇)下放一批审批事项,探索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努力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建立园区、街道(镇)发展分类引导机制,形成有关规划管控、产业准入、环境准入、土地管理、资金使用、分类考核等配套政策。

2-1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值

增速

指标属性

1

经济发展

1-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40

9-10

预期性

1-2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70

11-12

预期性

1-3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

预期性

技术改造投资

亿元

 

 

预期性

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11

预期性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7000

 

预期性

1-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00

 

预期性

2

转型升级

2-1

经济发展效益

地均生产总值

亿元/平方公里

0.58

 

预期性

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

亿元/平方公里

9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率

%

26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

%

14

 

预期性

2-2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

 

预期性

2-3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

>90

预期性

2-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40

 

预期性

2-5

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5

 

预期性

2-6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8

 

预期性

2-7

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园区)产值

亿元

10

 

预期性

2-8

宽带接入能力

城市

Mbps

 

 

约束性

农村

Mbps

 

 

3

城乡区域空间格局

3-1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0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3-2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2020年

%

22.5

 

约束性

2030年

%

23

 

约束性

3-3

三类空间比重(2030年)

城镇空间占国土面积比重

%

13

 

约束性

农业空间占国土面积比重

%

53

 

约束性

生态空间占国土面积比重

%

34

 

约束性

4

生态环境

4-1

能耗与碳排放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

万吨标准煤/亿元

0.45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万吨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约束性

4-2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物

%

完成省下达

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约束性

氨氮

%

约束性

氮氧化物

%

约束性

4-3

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排放量减少

%

 

 

约束性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普及率

%

 

 

约束性

4-4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

%

22.7

 

约束性

4-5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约束性

4-6

林木覆盖率

%

35

 

约束性

4-7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

%

80

 

约束性

全年日均PM2.5浓度

 

 

 

 

4-8

地表水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

%

 

 

约束性

4-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5

 

预期性

4-10

人均绿地占有面积

平方米

20

 

预期性

5

社会民生幸福

5-1

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

%

50

 

预期性

5-2

新增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约束性

5-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约束性

5-4

城镇就业

城镇调查失业率

%

3.0

 

约束性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5

 

5-5

居民健康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

80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5

 

约束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2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5-6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8

 

约束性

5-7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约束性

5-8

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5-9

法治建设满意度

%

 

 

预期性

5-10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

 

 

预期性

5-11

城乡居民依法自治

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预期性

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预期性

注:部门指标目标值与增速正在与相关部门协调。

第五节  全力实现“5+1争创”

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区位、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组合优势,以西部干线建设为重点畅通区域联系通道,促进宝华、经济开发区、下蜀亭子片区融合发展,重点提升宝华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经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研发在宝华、产业化在开发区”的联动发展格局,夯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基础。

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契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有机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美誉度,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农村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创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两山两湖”位置相近、知名度高的优势,以茅山5A级景区为龙头,串联九龙山、茅山湖(二圣湖)、赤山湖等南部旅游资源,坚持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规划、培育一批更具特色的旅游业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与乡村旅游,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长三角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积极营造更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与法治意识,实现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目标要求,力争2017年通过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考核验收。

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郭庄空港新城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高科技产业园以及南京中小企业创业园等载体建设,推进光伏、1GW高效电池组件等重点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光伏产业集群和现代装备制造集群,努力将郭庄打造成集研发、孵化、投资、创业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争创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宝华、下蜀、边城等地区主动参与镇江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级高新区品牌、政策与资源要素优势,促进软件与服务外包、新型建材、交通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创建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第三章  分区管控优化空间结构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将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与空间布局融为一体。

第一节  构建“两横两纵”的开发格局

图3-1 开发格局示意图

沿江发展轴。承担句容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链接宁镇主要通道及同城同建重点区域。沿线串联宝华和下蜀等区域,向东加快融入镇江高新区步伐,共同打造镇江西部新兴增长极和创新基地,向西推进与宝华与仙林、下蜀与龙潭的分工合作与同城同建。

沿沪宁线发展轴。是句容链接宁镇、对接苏锡常和上海的主要通道,也是句容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沿线串联黄梅、边城等地区,充分利用大卓、边城等高速互通区位优势及城市北拓契机,加快提升沿线地区特色制造业、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与养生度假旅游发展水平,打造句容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

西部发展轴。是句容与南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与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跨界区域协同建设的先导区域,着力打造环南京产业经济带。沿线串联中心城区及宝华、郭庄,中心城区重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南京大都市区东部副中心,宝华和郭庄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两个跨界新市镇,率先形成跨界区域同城同建的现实模样。

沿扬马线发展轴。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带,也是对接镇江主城、南京禄口机场与宁杭沿线地区的重要通道。沿线串联中心城区、郭庄、边城等区域,加强与镇江中心城区、镇江大学城的联系,提升经济开发区、边城、郭庄特色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适度发展都市农业,形成句容链接宁镇的南部通道和特色发展轴线。

第二节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崇明街道、华阳街道、宝华镇,面积21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开发密度与产出效率,限制一般加工制造业发展规模,禁止污染型企业进入,建设成为全市人口、经济最为密集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黄梅街道(经济开发区)、下蜀镇、郭庄镇,面积39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制造业项目向重点开发区域布局,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周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创造条件。

适度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天王镇、边城镇、后白镇、白兔镇、茅山镇、赤山湖风景区、茅山风景区,面积共76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城镇可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加工制造业,推进工业向有限的特色园区集中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规模,实施点状集聚开发。加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地区生态安全。

图3-2 主体功能分区

生态平衡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点状分布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适度开发区域之内,主要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及山体、河流、水库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历史文化遗存,是省级禁止开发区和生态红线区域的一级管控区,面积135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0%。加强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原真性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禁止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在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三节  合理划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

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是城镇化、农产品生产、生态系统维护与生态品供给功能的具体承载空间。其中,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和规划的城镇建成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集镇和村庄;生态空间是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

专栏3-1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分思路

三类空间与主体功能区一脉相承,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是城市化地区,重点城镇空间应布局在这两类区域内,适度开发区域以农产品和生态品供给为主,是农业空间(包括集镇和村庄)和生态空间布局的主要区域,生态平衡区域是生态空间布局区域。此外,三类空间划分总体思路为:以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结合主体功能区要求和战略取向,确定生态空间和遴选可能的重点城镇空间;根据城镇人口、建设用地等变化趋势分析,确定重点城镇空间

三类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对应关系            三类空间划分的总体思路

城镇空间。包括中心城区(崇明街道、华阳街道、黄梅街道)、宝华、郭庄等重点城镇和下蜀、天王等一般城镇空间,总面积约17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重点城镇空间严禁污染产业进入,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城镇空间,依托自身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人口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开发效率。

——中心城区。城镇空间控制在77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和2030年开发强度分别控制在60%和65%以下,东北部以句容湖为禁止边界,东部、南部和西部以S243省道和扬马城际、G104国道、西部干线为门槛边界,北部以S122省道为弹性边界。

专栏3-2 中心城区城镇空间边界管控

根据边界管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禁止边界(严禁突破的边界)、门槛边界(指一定条件和期限约束的边界)、弹性边界(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选择用地)。

禁止边界:东北部句容湖是生态红线区,禁止突破。

门槛边界:城市向东南方要跨过扬马城际铁路和S243省道需要付出较高成本,而且按照人口和用地增长趋势,2030年前城际铁路以西以北地区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南部和西部并非城市拓展方向,建议以句容河、S266(西部干线)作为门槛边界,原则上不突破。

弹性边界:北部是经济开发区用地拓展方向,基本上是平原区,用地扩张没有受到自然约束或大型设施约束,建议北部作为弹性空间,为制造业项目用地选址留有弹性,但要控制经济开发区用地规模,弹性空间范围原则上不突破S122省道。                   中心城区城镇空间边界管控图

——宝华。城镇空间控制在26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和2030年开发强度分别控制在35%和45%以下。空间范围控制在东部50米等高线、西部句容行政区界之间。

专栏3-3 中心城区城镇边界与城市规划对接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1:5万地形数据为基础平台,采用500m*500m的网格作为基本空间评价单元,将句容市域划分成5878个评价单元。

参考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结合句容实际,选择具体为生态重要性、灾害易损性、水土资源条件、交通优势度、城镇发展基础等综合评价。

红色表示高适宜,是城镇空间备选区域,黄色和绿色表示低适宜,是农业和生态空间备选区域。

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评价图

      

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布局(衔接前)       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布局(衔接后)

规模压缩:规划城镇用地减少10平方公里。

布局调整:西部制造业用地原方案到汤句路,根据适宜性评价,这一区域是软土和洼地,不适宜作为制造业用地,城市规划方案退到西部干线,也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定的城区西部门槛边界。

图3-3 三类空间规模管控示意图

——郭庄。城镇空间控制在22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和2030年开发强度分别控制在30%和40%以下。空间范围控制在X204、空港大道、南河及句容行政区界之间。

——其他城镇空间。下蜀镇29平方公里左右,天王镇7平方公里左右,边城镇8平方公里左右,茅山镇4平方公里左右,白兔镇、后白镇均在3平方公里左右。

农业空间。包括白兔、后白、茅山等乡镇的农业生产空间、集镇和乡村地区,总面积约72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3%。严禁扩大制造业用地规模,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化村庄功能和布局。

生态空间。包括省定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域以及高程在50米以上的其他地区、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大型水面和湿地等,总面积约47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4%。严禁与生态保护功能不符的新增建设用地供给,保护自然村落,加强矿山开采等生态破坏区域的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重要湿地的生态建设。

第四节  构建“一主两副”为主体的城镇体系

“一主”。指中心城区,重点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品质,打造成为句容人口经济集聚的核心区、南京东部服务副中心、长三角新兴现代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图3-4 城镇体系示意图

“两副”。指宝华和郭庄两个跨界新市镇,也是未来句容市域北部和南部两个副中心。宝华,依托紧邻南京仙林大学城优势,打造南京东部新兴的科技和生活配套服务区、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基地。郭庄,依托宁杭城际枢纽和南京禄口机场,打造南京南部重要先进制造载体空间、都市圈专业物流和特色商贸基地,争创省级高新区。

其他城镇。下蜀和天王是市域南北两个重镇,下蜀依托长江岸线资源,打造以临港制造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天王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南部绿色产业基地和特色商贸镇。边城、后白、白兔、茅山等城镇,依托农业特色基础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以优质农产品供给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特色镇,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制造业。

第五节  构建“三大片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宝华山片区。包括宝华山、九华山、空青山、高丽山等山体,是市域北部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宁镇山脉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和多样性保护,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严禁开设与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赤山湖片区。包括赤山湖及周边的二圣水库、茅山水库等,加大湿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周边乡村生产生活污水向水库排放,严禁不符合湿地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茅山片区。是茅山山脉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和秦淮河的分水岭及水源涵养空间,加强山体及植被系统完整性保护,禁止有损涵养水源功能和污染水体的开发活动,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禁止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设施建设,保持生态系统原真性。

第六节  构建“五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

三大生态片区,在承担生态维护功能的同时,也是特色农产品的供应区,在符合生态空间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发展特色农业。其中,宝华山和茅山片区以茶叶、花卉苗木、应时鲜果、特色畜禽养殖等丘陵农业为主;赤山湖及周边湿地区,适度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

图3-5 生态和农业空间示意图

中部和西南部农业片区,发挥平原地区资源优势和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其中,白兔、边城、华阳等中部农业片区,重点发展蔬菜和应时鲜果种植,以设施农业和都市农业为主;郭庄、后白等西南部圩田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稻麦种植等。

 


 

第四章  创新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共进,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构建技术先进、配套完善、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引导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发展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高新技术小巨人培育、“互联网+制造业”等计划,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促进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围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兴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大力发展精细化、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新业态和新产品,稳固发展支柱和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禁止和限制发展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顺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鼓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科技研发与创意设计、互联网经济、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

——新能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一批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两端延伸,重点发展光伏系统集成、智能电网、储能电池、生物质能源等领域。

——节能环保。围绕节能装备、环境工程、绿色建筑、环保服务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产学研合作,重点发展节能设备、环保设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及衍生服务。重点推进边城新光环保声屏障、船舶尾气脱硫装备、脱硫石膏等项目发展。

——科技研发与创意设计。依托南京丰富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加快碧桂园产业园、群力企业社区、宝华凤坛科技园与博济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与制造、物流、旅游等产业融合,重点发展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检测与推广、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咨询等产业。

——互联网经济。积极推广“互联网+ ”模式,加快电子商务与制造业、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的融合,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电商平台,加快发展B2C、B2B、O2O等多种形式的电商、平台运营商。依托普洛斯(句容)电子商务及供应链产业园、栏江物流园区、深国际物流港、仙林云商物流以及五洲国际工业品博览城等建设,加快发展制造业原料和产品的仓储、中转、运输以及大型生产资料专业市场,配套城市生活发展大型生活资料市场和城市配送等生活物流。

——教育培训。积极引进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与专业中介组织,发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短期专业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培训、养老培训、亲子教育、时尚烹饪培训等生活服务培训。

——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重点发展老年生活照料、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旅游养老等领域,推进茅山中医药养生养老基地、赤山湖生态养生养心健康产业基地、仑山湖运动健身健康产业基地,以及推进中华健康园、句容原生园、康缘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稳固发展支柱产业。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和营销模式,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融合,稳固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房地产等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依托光电子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网络终端设备等信息终端制造,HDI和柔性电路板等中高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及相关组件的组装等。加快发展工业智能仪表、新兴消费与应用电器、传感器电子器件、LED应用产品等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积极拓展信息增值服务等。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新型化工材料,积极培育新型航空专用材料和智能材料等领域,加快推进乌背山地铁科技产业园和苏博特新材料项目建设,支持下蜀循环经济产业园争创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自行车及运动器材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及品牌运动器材等,加快发展输变电及配套产业,推进郭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房地产。合理确定居住地产开发模式与规模,鼓励商住混合开发模式与市场细分策略,加快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开发,稳固发展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商品住宅,适当为高端人才开发别墅等中高档住宅小区,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务,提高房地产物业管理水平。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与新业态等,改造提升食品、纺织与商贸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食品加工。积极发展绿色粮油加工、脱水果蔬、特色水产与畜禽肉制品等农副产品加工,加快后白省级农产品加工区产业孵化园建设。

——纺织服装。推动传统纺织服装向高端纺织服装和民用纺织品方向转型,扩大医用、家庭日常生活纺织品的生产规模。

——现代商贸。引导超市、百货店等向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卖场等业态转变,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购物中心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完善市域商业网点布局体系,推进边城“邻里中心”集镇综合体等项目建设。

限制发展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加快制定产业负面清单,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禁止和限制发展传统化工、冶金、建材、纸与木材加工、矿产采选等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有机、安全农业转型,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时鲜蔬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优质茶叶、畜禽养殖等农产品生产,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创意设计、乡村旅游等农业多种功能,重点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农业集群。促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结合,依托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与“一村一品”等建设工程,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集农产品种养、加工、贸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大型食品集团。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积极打造集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产业集聚区。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污染耕地修复与土壤肥力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针对有机绿色农业等制定推广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花卉园艺标准园、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鼓励特色农产品争创国家、江苏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文化内涵的农业商标和品牌。引进培育X个镇江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戴庄经验”复制推广,鼓励发展专业合作、村社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推进本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开展家庭农场登记,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培养计划。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现代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引导专业经济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等,创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加快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配套设施与服务,形成农产品与食品贸易流通体系。引导句容花卉苗木企业积极参与本地及南京、镇江花园化城市建设,支持本地特色农产品与南京、镇江食品加工企业的串联。积极发展种源、资金、农机配件供应及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快编制和实施《句容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重点完善农田水利、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应用水、肥、气、温控制与发生设备以及耕作、播种、预冷和清洗分拣类小型农机具,适时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探索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

第三节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与乡村旅游。依托句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化“山、水、林、气、文、建”六大景观要素组合,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满足,,,周边大中城市双休日、黄金周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以健康老年养生、疗养康复等为主的养生度假旅游,适度发展高尔夫、温泉等中高端度假旅游产品。整合茅山5A级景区、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大力发展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体验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系列产品,并结合地方庙会、节庆等活动发展本地乡土文化体验旅游。加快发展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点,重点发展环城市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民俗与文化深度体验、传统手工艺研习等旅游产品。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开发与运营模式,重点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和专业运营能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依托自行车和运动器材、交通新材料、农副食品加工等特色产品,串联城区花园式街区、特色商业街区,培育健康体验游、特色制造业展示游、传统工艺体验游等。

全面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旅游基础设施体系,畅通内外旅游通道,加快与南京、镇江等城市形成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和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完善区内旅游道路系统和主要旅游景点连接线路,健全旅游道路标识和服务设施,构建以景观步道、绿道等为主的开放型慢游空间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句容南部观光小火车,进一步完善旅游公交车体系,推进旅游换乘中心建设。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住宿、特色餐饮、会议、购物、娱乐等接待设施体系建设,整合建设葛仙湖、碧桂园凤凰城、句容湖城市休闲综合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推进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体系、道路游线指引系统、双语解说系统等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赤山湖游客中心等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化、旅游标准化以及旅游标志牌、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紧急救援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智慧旅游,建立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的智慧旅游平台,建立数据采集和后台监控中心,提供柔性与互动式服务。提升旅游品牌与形象,探索成立句容旅游产业集团,打造旅游企业规模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发展的平台。积极实施旅游形象工程,加强对本地旅游市场的监管,在全市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提高旅游品质。“十三五”期间,力争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整合市域北部旅游资源创建5A景区。

专栏4-1 “十三五时期旅游重点项目

1、宗教旅游整合项目

祈福问道,好运茅山:“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建设工程、莲塘旅游项目等。

律宗名山,林海佛境:铜山玉泉寺恢复工程,一叶庵、舍利塔、慈舟纪念堂、乾隆行宫等建设项目,亭华线旅游风光带以及两湖连接线系统建设项目等。

2、红色旅游提升项目

红色经典,英雄圣地:茅山新四军文化园,新四军文化体验园,新四军修械所遗址、新四军医疗所遗址、抗战时期日军碉堡等遗迹开发工程等。

3、养生旅游建设项目

度假天堂,中华养城:中华养生城、茅山湖国际安养示范园、养生宝典园、山颐养庄园、道教养生文化园、道教养生保健品中心、茶道体验中心、道教音乐剧场、养生美食街等项目。

运动龙山湖,休闲新天地:休闲绿地、露天球场、健身休闲场馆、、草地体育游戏场、游泳池和水上娱乐项目、游船(龙山湖)等项目。

4、乡村旅游整合项目

观光游:圣湖花海、天王浮山樱花园、江苏茶博园、江苏农博园、岩藤农场、天隆神怡生态园等。

体验游:九龙山陈庄村、九龙山庄、天王有机体验园、怡景湾度假村、龙山湖高尔夫、丁庄葡萄大观园、万山红遍农业园等

科普游:江苏茶博园、江苏农博园、花博园等。

5、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赤山碧水,生态湿地:湖心岛景观、赤山游步道建设、通湖大道、环湖大道等项目。

吉祥九龙山,山水休闲园:环九龙山乡村生态游体验走廊建设项目。

6、主城特色旅游培育项目

“秦淮之醉”旅游观光带:秦淮风情小镇、主题街和文化社区等项目。

 

 

 

 

 

 

 

 

 

 

 

 

 

 

第四节  优化产业“三集”布局

城镇空间产业布局引导。是全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按照产城融合发展要求,培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提高发展效率。

——崇明和华阳重点发展城市服务经济,完善商贸、金融、信息、中介、培训、会展等功能,积极发展商务旅游、文化观光、滨水休闲等,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退二进三”,限制污染工业发展。

——黄梅依托居住型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商贸等生活服务,大力发展为南京配套的科技服务业,禁止任何污染产业。

——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研发与设计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光电子等信息技术、输变电、自行车及运动器材等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上下游配套加工,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进入,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依托商贸流通产业园及汽配城、五洲国际工业品博览城等载体,适度发展特色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努力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客乐土、创新福地”。加快启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宝华依托紧邻仙林大学城优势,重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提高居住舒适程度和生活便利性,吸引仙林大学生群体到宝华居住创业,鼓励发展科技信息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产城融合。依托沪宁城际站点和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适度发展休闲旅游、总部经济、商务商贸功能,注重与仙林的商业错位发展,限制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依托南京消费市场,适度发展以城市配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加强分散物流企业的整合和管理,注重与下蜀物流业的分工协作。禁止污染产业进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郭庄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推动奥特莱斯项目以及蓝莓等特色农业串联,实现休闲购物和田园旅游一体发展。限制低效益、高污染产业进入,控制商务商贸和房地产开发规模。依托新能源及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下蜀促进新型建材、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向临港工业集中区布局,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建筑,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物流业,控制商务商贸发展体量和时序,打造成为临港特色制造业基地,加快创建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

——边城重点发展交通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路面新材料、高铁新材料、土木工程新材料,加快创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依托高丽山、仑山湖等资源,积极发展健康养生、生态旅游、运动体验、度假旅游等行业。

——天王加快自行车及配套、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与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苗木交易、农副食品与手工艺品集散等特色商贸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禁止和限制发展重污染、高耗低效产业。

——其他城镇空间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发展特色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其中,后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仓储物流、生物保健品与食品加工等,推进输变电、新型建材、轻纺工艺、包装等制造企业集中发展,限期关停迁出污染型企业,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强化对南部旅游线路的支撑。白兔、茅山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严禁新建扩建工业集中区,推动现有工业集中区转型撤并。

农业空间产业布局引导。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扩大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规模,强化句容作为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推动华阳、后白、边城、白兔等乡镇的农业空间发展蔬菜种植、应时鲜果等都市农业和设施农业,郭庄、赤山湖地区的农业空间发展粮食种植和特色水产,宝华、下蜀、茅山、天王等乡镇农业空间发展茶叶、林果、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全力打造东部干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加快推进边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天王“花果园乡”、“那田山水”、后白“希望田野”、茅山“千亩猕猴桃项目”等项目建设。

生态空间产业布局引导。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适度发展特色农业,控制产业发展规模,防止对生态环境破坏。

——宝华山片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积极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度假与佛教文化体验旅游,适度发展茶叶、花卉苗木种植及观赏旅游,关停污染工业项目。

——茅山片区以茅山和九龙山为核心,大力发展宗教旅游、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推广茶叶、特种药材等农产品,推动农产品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

——赤山湖及周边地区依托低洼水网圩区,重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积极引进康体养生、娱乐休闲项目,推进休闲旅游业与观光农业的有机结合。

专栏4-2 “十三五时期产业空间布局引导

1、城镇空间

华阳: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中介、培训、会展等城市服务经济,控制发展房地产业,加快推进“退二进三”,限制污染工业发展。

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研发与设计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信息技术、输变电、自行车及运动器材等产业转型升级,适度发展特色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

宝华:鼓励发展科技信息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适度发展休闲旅游、总部经济、商务商贸功能,以及以城市配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禁止污染产业进入。

下蜀:新型建材、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向临港工业集中区布局,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控制商务商贸发展体量和时序。

郭庄: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以及休闲购物和田园旅游,限制高污染产业进入与商住地产规模。

其他城镇空间:集中发展特色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2、农业空间

华阳、后白、边城、白兔:发展蔬菜种植、特色应时鲜果等都市农业和设施农业。

郭庄、赤山湖地区:发展粮食种植和特色水产。

宝华、下蜀、茅山、天王:发展茶叶、特色林果、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等。

3、生态空间

宝华山片区:积极发展绿色观光、休闲自助旅游,适度发展茶叶、花卉苗木种植及观赏旅游,关停污染工业项目。

茅山片区:大力发展宗教旅游、红色旅游、生态观光和乡村旅游。

赤山湖及周边地区:重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积极引进康体养生、娱乐休闲项目。

 

 

 

 

 

 

 

 

 

 

 

 

 

第五节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

推动发展融合串联式经济。制定并发布句容紧缺型人才与专项技术目录,进一步集聚创新创意资源,加快形成“本地资源+外来资本和人才”的产业培育模式。依托宝华科技城等载体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创新创业平台,定期举办句容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加快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支撑能力。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按照全产业链整合一、二、三产业环节,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融合、高端提升,强化产业协同,重点打造光伏新能源设备-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营(结合新农村改造)、新型建材-节能环保-绿建筑、自行车及运动器材-健康养生-旅游休闲、自然有机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及物流-电子商务、自然有机农业-农业观光休闲(包括美食)-教育培训、中药种植-生物医药-休闲养生-教育培训等全产业链。

创新产业营销模式。加强生产企业与本地日常生活、旅游等消费市场的需求对接,重点推动自行车与旅游休闲和城市慢行系统服务、农业生产加工与观光休闲体验对接等。促进互联网与科技研发、现代商贸等产业融合,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创新商贸流通模式与管理方式。发挥生态和区域品牌优势,积极吸引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注册或设立职能型总部。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平台,积极举办各类展销会和节庆活动,加强相关企业与品牌的宣传推广。加强对客户消费习惯、个性特征等定位分析,面向消费者实施定向营销,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

探索产业负面清单和效率管控。加快在句容经济开发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广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与经验。在国家和省产业负面清单或者相关产业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结合三类空间管控要求,重点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着手制定产业负面清单。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用地投入、产出等综合效益评价机制,通过差别化用地、用水、用电、税收征奖等政策,提高低效用地持有成本,倒逼低效用地企业退出。健全与负面清单和效率管控相适应的配套管理体系,跟踪和评估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完善和调整。

第六节  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技术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技术平台+创新网络”等孵化模式,重点推进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句容分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句容分中心等载体建设,深入开展“走进南京-校地企大联盟”等行动,引导创新服务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延伸,打造集技术成果交易、创业融资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依托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需求,加快设立本地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加快完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三站三中心”,推动宁武高新、华阳管件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究院,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密集区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强化科技奖励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激励,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实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等,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到2020年,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X家;分别新增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X、X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江苏100强企业分别达X、X家,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鼓励大众创业。推动创业政策、创业载体、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氛围“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创业。加强政策创新、开展电商培训,扶持特色产业向“互联网+”发展。打造优质精品创业载体,推动现有载体向工作、网络、社交、资源共享为一体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转型,推进省高创中心句容分中心、东恒空港创业园、华大天益电力科技创业园、万城总部园、博济产业园、省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加快虚拟创客空间建设,推动大学生、农民通过互联网创业。加强与南京紫金产业园、MBA创业联合会等运营团队合作,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引导创业向产业集聚、向园区集中,加快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园、绿色创业”的大众创业特色。定期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创业项目展示推介会、创业典型宣传展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营造鼓励创业氛围。“十三五”期间,新增众创空间10家以上,科技创业载体孵化面积达70万平方米,扶持大众创业5000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不少于500人,扶持农民创业不少于2000人,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

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创新创业的融资支持,综合采用信贷信托、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债券、科技保险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以及各类人群创业筹资。建立企业(个人)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工业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应用。打造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平台面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大型共用软件、知识产权、市场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网络化协同水平。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营造“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文化氛围,继续推进“福地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重点培养一批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加快促进科技奖励扶持政策重点向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培养领军型人才与推进社会科技进步倾斜,主动帮助创新创业典型解决困难,充分调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第五章  绿色低碳建设宜居城乡

按照镇江打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温馨精致的花园化城镇和特色美丽乡村,大力提升城乡宜居品质,提高人口吸引力。

第一节  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重点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推进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加快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拓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建立健全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分步、分类推进不同群体转为城镇居民,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突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强产业、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专项规划之间的要素统筹与城乡空间协调,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加强中心城区、集镇与乡村之间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乡村地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根据城乡人口分布特点,促进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险并轨,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积极探索城乡生态补偿制度、城乡资金良性互动机制等。

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市品质

完善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区产业集聚、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重点推进华阳路老城中心区、城北中心区与人民路、北大街等商业载体建设,完善城市商务商贸服务功能,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加大老城区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合理控制房地产规模,重点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提升城市住房保障能力。根据中心城区各板块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综合性、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各类教育服务机构空间布局,适度增建文化与体育健身设施等,扩大城市文化体育活动与绿地空间。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根据“多规合一”要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城乡规划以及公共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及调整完善工作,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优化工业、居住、商贸服务等城市功能布局。其中,城北是中心城区居住和新增服务功能主要空间,结合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S6线规划建设,优化商住服务功能,加快对现状工业进行功能调整和升级,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碧桂园凤凰城、黄梅河郊野公园等项目建设。城中是全市传统公共服务中心及城市居住区,重点结合旧城更新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城南围绕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加快完善周边地区公共设施配套,适度强化旅游服务、商贸、餐饮等服务功能。城西是重要的工业集聚区,重点推进产业配套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句容湖周边地区是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开敞空间,重点加快水系沟通与水污染治理,推进郊野公园建设。

打造花园化的宜居环境。选择有条件的传统特色街区建设花园式、地景式商业街区,以市场化的方式整合天王樱花、茅山苗木等农产品资源,以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形式,设计改造沿街店面,并以此构建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加快推进城市“绿肺”工程等建设,充分利用水系、道路,开辟绿化走廊,构筑以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生态绿地为主、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城市绿地网络。城区构建以“一环三片十一园”为重点,沿河、沿街绿化环网串联的绿地系统。加强居住区公共绿地、休闲游园和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建设,营造舒适、安全的住区环境。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动全市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省级示范区中的项目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四类新建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塑造人文关怀和宽容友善的文化氛围,营造吸聚外来人口的人文环境。

推进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实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长江取水口工程,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与生活用水深入处理工程,依托句容二水厂、南京及镇江水厂实施城乡一体化区域供水。加快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提升龙头水水质,到2020年基本完成城市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重点实施句容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及雨污分流等工程,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到2020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含接管)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建筑和道路改造,加强水系沟通,提高城市排洪排涝能力。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着力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垃圾中转站新建、改造工程,积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专栏5-1 十三五时期市政公用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供水:区域供水工程、南部应急水厂、长江取水口工程等建设项目。

污水处理:句容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及管网建设、北部城区污水管网建设、茅山风景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

供电: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新上两台2×1000MW发电机组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变电站新建与布局优化工程等。

供气: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与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工程等。

环卫: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工程、垃圾中转站新建与改造工程等。

 

 

 

 

 

第三节  完善重点城镇功能

宝华。参照南京仙林副城建设标准与综合服务功能,适度增加商住服务用地,整合分散商业资源打造邻里中心,完善居住配套、改善城镇环境。调整镇区现有工业,结合“仙宝智慧谷”的建设,适度增加科技研发、高技术产业用地,推进威化教育、凤坛科技园建设。积极协调与仙林副城道路系统的对接,推进312国道、龙潭过江通道、汤龙公路、南京地铁15号线、宝华城际站等重要设施改造和建设,构建与南京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合宝华山风景区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完善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通道。

郭庄。积极完善镇区公共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宁杭城际铁路站、宁杭高速公路和243省道,提升休闲购物、现代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和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空港新区以及协鑫高科技产业园、空港奥特莱斯、东恒高科技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丰盛健康产业园、南大数字出版产业园、南京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强与湖熟在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赤山湖风景区建设,引导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下蜀。南部老镇区重点完善居住、商贸以及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实施华亭安置小区等安居工程,并结合沪宁城际铁路站与临港工业集中区配套需求建设集镇综合服务中心。适度增加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用地空间,加快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园、沿江公共码头规划建设。协调城镇发展与过境铁路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疏港大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关系,避免相互干扰。加强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主要交通性干道两侧的防护林带建设。

天王。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配套,重点推进安居房、老人山骨科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镇区污水管网改造与湖滨路建设工程等。控制工业集中区规模,促进制造业集中发展。积极推进九龙山风景区的建设,推进与茅山风景区的一体化发展。

边城。重点将特色产品与城镇建设进行整合,使镇区成为交通新材料产品的现地式展销平台。加快推进边城水厂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工程设施建设。科学处理城镇布局与周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相互关系,积极推进农博园、仑山水库周边等旅游资源的利用,加快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田园示范镇。

第四节  打造生态特色乡镇

积极推进老镇区更新改造,重点完善商贸、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服务配套。进一步改善镇区环境品质,积极开展镇区绿化达标工程,重点抓好镇边、路边、村边、河边的绿化景观建设,各镇规划建设若干公共游园,加快实现“一镇一园、一镇一景”。重点提高特色乡镇电网输配送能力,以及镇区环卫设施建设水平,继续推进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茅山风景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

——茅山。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休养度假、生态旅游主的旅游服务型城镇。严格控制工业的发展,对现状工业进行搬迁调整,确保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序推进茅山风景区建设,完善城镇服务,重点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白兔。结合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建设以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综合性城镇。进一步改善镇区环境品质,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休闲项目。

——后白。建设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城镇,积极推进城镇集聚发展,加快提升城镇服务水平。有序推进二圣湖周边地区旅游发展。

第五节  建设绿色宜居乡村

科学谋划村庄布局。尊重村庄的自然演化过程,杜绝村庄大拆大建,构建与地形地貌相适应的乡村聚落布局形态。在北部和东南部丘陵地区,有序引导地势陡峭、地质灾害风险高的零散村庄向条件较好集镇集中,保护沿主要道路呈串珠状、树枝状低密度分布的村庄格局。在西部水网洼地和东部平原地区,适度引导分散村庄整合,保持低密度、团块状的村庄分布形态。

推进乡村经济复兴。适度控制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回归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建立有机农产品“生产履历”制度,通过创意营销,打造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鼓励成立农会组织,为农产品加工出售提供平台,组织开展农民食品教育训练等课程。加快推进陈庄乡村转型试点工作,倡导“半农半X”的幸福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乡村生态环境、文化习俗、传统菜肴等旅游资源,导入文化创意、生活美学等策划运营理念,打造涵盖一、二、三产业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与环保设施建设。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厕所生态化改造及其下水管网(沟渠)疏导。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以自然村为单位,推进乡村地区废弃物分类回收设施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粪便和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鼓励采用传统、生态工法,进行乡村道路硬化、绿化和升级改造,增强乡村道路透水性。健全乡村环境监测体系,积极开展村庄河道、沟渠的生态化治理,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

探索乡村自治模式结合乡村转型工作,积极探索村民自治路径,重点提升村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知识农民”加快吸收外来专业力量,建立乡村自主营建团队,激发村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归属感及创造意识,增强乡村社区发展的自治力、能动力和创新性。

第六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合理配置市域交通路网,重点推进北部干线、西部干线、东部干线、赤丹公路、赤茅公路、汤丹线、句宝线、句蜀线等县道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的改造升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差异化建设,城镇空间重点加强交通换乘枢纽与公交站点建设,农业空间加强集镇与村庄之间的联系道路,鼓励乡村道路因地取材与透水路面建设等,生态空间尽量顺应自然地貌和地理条件,采用生态化建设模式。加快公共客运体系建设,加强城乡交通换乘枢纽与公交站点建设,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路线及班次,建立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市、乡(镇)、村三级有效衔接的城乡公交网络。到“十三五”末,市域行政村实现公交“村村通”。推进智慧交通步伐,提升重要路段、重要路口的智能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开发建设涵盖公交车、长途客运汽车、轨道交通等查询、预约等于一体的公共网站和APP,构建智慧交通出行体系。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长江及骨干河道堤防加固工程,句容河上段、黄梅河等水系整治与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工程,加快实施仑山水库除险加固、黄金坝扩容加固等项目,全面布局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灌区配套与节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与市补农村水利工程,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加快整治塘坝、河道疏浚及引水堰闸改造,积极建设具有丘陵特点的小流域生态高标准农田。加快防汛信息系统、防汛指挥决策、小水库防汛预警系统等信息化、实时化基础建设。提升水利防汛防旱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升华电句容发电公司电力供应与能源储运能力,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提高电网输配送能力,以已撤销镇区、中心村与丘陵山区自然村等为重点,新建一批500千伏级别变电站,加快完善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布局。提升燃气供应能力,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天然气储备基地、电动汽车充电站、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城镇空间优化能源设施布局,鼓励集中供电、供气。农业和生态空间根据乡村聚落布局特征,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和企业建筑大力推广分布式发电项目。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高速普惠网络,重点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目标。加快实施宽带提速降费工程、高清句容惠民工程等,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新一代广电网、下一代互联网等硬件工程建设。城镇空间着力推进光纤化成片改造,实现光纤接入网络全覆盖。农业与生态空间适度有序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灵活采用有限和无线方式加快自然村宽带接入网建设。

专栏5-3  “十三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1、交通基础设施

轨道交通线路: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淮扬镇-马巢城际轨道、南京轨道S5和S6线。

公路网:宁常高速公路、S266和S358;北部干线、西部干线、东部干线、赤丹公路、赤茅公路、汤丹线、句宝线、句蜀线等县道建设。

内河航道:句容河、大道河、便民河的航道建设和等级提升。

2、水利基础设施

防洪减灾:句容市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沿江水系(句容市风坛河、鲍亭河整治工程,下蜀临港工业集中区水系调整工程)、秦淮河水系(赤山湖白水荡滞洪区整治工程、句容市骨干河道堤防加固工程、句容市泗庄湖退渔(圩)还湖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句容市老秦淮河疏浚整治工程、句容市李塔河、潘冲河、茅山河、斗门河疏浚整治工程、句容市南河上段(李家桥~天王翻水站)疏浚整治工程、句容市后白镇十里小河整治工程、句容市郭庄镇西撇洪沟整治工程)、湖西水系(句容洛阳河疏浚工程、墓东水库溢洪河整治工程、句容市东昌毛沿岗河、青山河整治工程)、城市防洪(句容市句容河上段(北山水库~肖杆桥段)整治工程、汤水河水系句容片区综合治理工程、肖庄水库泄洪河片工程、万家河整治工程、黄金坝泄洪河水系整治)、水库防洪(镇江句容市仑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1座非在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农村水利: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灌区配套与节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市补农村水利工程。

3、能源基础设施(待补充)

4、信息基础设施(待补充)


 

第六章  共享包容增进民生福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们健康水平,促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均衡化,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第一节  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

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型性收入,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增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等。

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加快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推进文昌路、二圣路等8所幼儿园新建工程,实施边城、郭庄、华阳街道等9所幼儿园迁建或重建工程,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规范优质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小学、初中全覆盖,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新建和异地新建赤岗、下蜀、郭庄等3所初中,新建和异地新建城东里巷口、城东南、后白等9所小学。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为培育学生创新潜质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以高中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促进普高教育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提升普高办学水平。

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重点推进市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防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第三人民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市中医院建设。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领域,进一步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体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15分钟院前急救圈。大力推进智慧健康工程,健全智慧健康信息网络,积极开展惠民便民服务。到2020年建成区域临床检验、影像、消毒供应、体检等中心,二级以上医院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比例达到70%以上。强化医学高层次人才和临床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展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医学重点专科1-2个,新增镇江市级医学重点专科4-6个,8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省级特色科室。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出生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范围。推进“幸福家庭”项目建设,实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覆盖。加强流动人口统计和监测,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免费为城乡群众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落实重大妇幼工作,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

繁荣公共文化与体育。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十三五”期间建成2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大力推进广场文化、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率,每年完成100场次。继续实施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江南土墩墓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制度,建成数字档案馆。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城上村遗址保护规划、隆昌寺保护规划、春城土墩墓群保护规划的上报审批,申报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句容,做好图书馆和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工作,到2020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新建1座标准田径场,建设一批室外标准灯光篮球场、户外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室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大力推进教体融合工作,力争每所学校拥有1-2个体育特色项目,建成1支以上常年开展训练的运动队、1个以上的体育社团。健全业训体制,争取将游泳列为“市队县办”项目。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鼓励进城农民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引导中断缴费人员接续缴费,健全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现省内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探索省外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畅通保险项目和社保关系转接通道,推进“金保工程”项目建设并全面发放使用社会保障卡。探索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健全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工伤保险制度。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积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到“十三五”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万人。

社会救助与福利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工作,依托吉利社会福利中心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和儿童福利院。积极发展基本养老服务,重点推进社区托老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城乡社区和70%以上的行政村,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以上。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政策,健全孤老优抚对象和重残退役军人集中供养制度,组织引导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免费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城乡退役士兵一体化安置。

基本住房保障。适度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统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稳步推进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房与“城中村”改造,提高宜居水平。加快制定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加强各类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衔接,健全保障性住房配租监管机制。

专栏6-1 十三五时期民生和社会事业重点工程、项目

1、教育

建设以句容中专校为核心的教育园,有关镇标准社区教育中心;

初中:新建赤岗中学,迁建下蜀中学、郭庄中学;

小学:新建城东里巷口小学、城东南小学、福地小学,异地新建边城中心小学、后白中心小学、行香中心小学、郭庄中心小学、黄梅中心小学、石狮中心小学;

幼儿园:新建文昌路幼儿园、二圣路幼儿园、长江路幼儿园、贾纪山幼儿园、城西北幼儿园、城东里巷口幼儿园、房家坝幼儿园、后白中心园分园,迁建华阳街道中心幼儿园、华阳一幼、石狮幼儿园、郭庄幼儿园、后白张庙幼儿园、行香中心幼儿园,原址扩建陈武幼儿园、后白中心园、二圣中心园。

2、卫生计生

卫计委:新建市人民医院、市精神病防治院、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市中医院、崇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黄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茅山卫生院综合楼、赤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天王中心卫生院综合楼、白兔中心卫生院门诊楼;新建或改建后白卫生院病房楼、门诊楼;推动新建茅山风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医院(石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楼、边城卫生院综合楼、郭庄中心卫生院病房楼、下蜀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宝华卫生院综合楼。

城市北部:引进一家二级以上民营综合医院。

宝华:新建新城医院。

天王:新建老人山骨科医院。

3、文化与体育事业

文化广电体育局:建成2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申报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新建1座标准田径场等。

边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4、社会保障与救助、公共安全等

民政局:智慧养老、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儿童福利院等工程。

下蜀:医养中心及养老公寓建设工程。

边城:医养中心及养老公寓。

茅山:便民服务中心。

 

 

 

 

 

 

 

 

 

 

 

 

 

 

 

第三节  加大贫困人口扶持力度

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适时启动扶贫搬迁。在茅山革命老区等经济薄弱村和地区,加快制定和完善近期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目标任务,积极构建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村容村貌长效治理机制等。力争到“十三五”末,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强化扶贫政策与资金扶持。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扶贫成效考核奖补机制,并将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列入市、镇年度财政预算,促进各类扶持农村发展的项目资金向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倾斜,健全扶贫资金让低收入农户直接得益的有效机制。深入实施对纳入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积极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和慈善基金、彩票公益金的扶贫救助工作。建立企业挂钩帮扶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的长效机制,对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电费综合补贴、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优惠。

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与集体经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支持引导农副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向乡村地区布局,带动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因地制宜发展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休闲观光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搞活集体资源资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拓宽集体增收渠道。健全强村带民富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关系,让农民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成果。

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就业与发展能力。引导大学生创业引导计划等优先扶持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将提高低收入劳动力就业能力和促进就近就地就业作为扶贫主攻方向。实施低收入农户上岗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计划,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对因家庭贫困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并减免部分培训费和生活费补贴,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提供生活费、交通费等补贴。

第四节  全力保障公共安全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健全监管体系,重点建设全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并按“一乡镇(街道)一所”设立乡镇(街道)监管所,加快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网络体系。全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非法添加、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推动落实企业责任,通过约谈、安全信用等级评定、质量公告、发布“黑名单”和关停等手段,约束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创新监管方式,重点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积极探索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召回退出等监管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联动监管、联合执法等制度,构建“一户一档”和“生产履历”全程监管制度,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检验检测体系,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覆盖所有食品生产企业以及90%以上的食品经营市场。

强化安全生产与管理。加大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重点深化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依法加大生产经营单位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加强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针对动态环境下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建立新型的打防控一体化防控体系。加快完善以公共信息网络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为载体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社会治安、交通管理、消防安全、校园安全等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服务,积极争创省平安校园示范市,建设“平安句容”、“和谐句容”。

构建应急管理平台与体系。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监测评估、信息发布、应急救援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明确救助技术标准和补助项目,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规划建设句容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积极争创全国及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健全城乡综合减灾工作机制,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理能力。


 

第七章  引育结合提升人口素质

针对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外来普通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人员、本地居民等不同群体需求,完善人力资源招引、培训、管理等服务体系,加快提升人口素质与劳动生产效率。

第一节  积极探索柔性人才引进与使用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有力推动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上下联动的人才政策体系,发挥市、镇、园区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全面推进人才工作转型发展,注重引育数量向引育质量转型、指标任务向产业需求转型、行政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型、载体功能向服务工程转型,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投入力度,围绕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在资金扶持、项目落户、金融服务、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完善专项资金拨付管理办法与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打造人才发展特色路径。坚持“主攻南京、主攻创业、主攻平台”的方向,在深入推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镇江“331计划”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句容“福地英才”引进计划、“智汇容城·创业福地”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工程,深入开展“千人计划专家句容行”、“教授博士句容行”、“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和院所引智、海外引才等活动,实现创业园区有形、创业项目有形。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和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健全市、镇联动的人才工作网络,拓宽培养途径,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工作者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政策。坚持“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良性互动,强化以用为本、效益为先,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鼓励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员通过商务合作、技术研究、文化创意等柔性就业方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大学生、研究生和紧缺技能人才“先落户,再就业”政策,对有房住(含租住)、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放开户籍限制。放宽亲属投靠户籍限制,建立直系亲属投靠无门槛政策。针对大学生、非户籍创新创业人员实际需要,提供低成本的公租房和创业空间,提高对南京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加强非户籍人力资源的公共服务保障,对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非户籍人员给予同城待遇。加强人力资源监测与政策评估,鼓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高层次人才社团、在宁高校等参与人力资源政策研究和制定,加强政策评估与适应性调整。

创新人才招引方式。拓宽人才招引渠道,依托中介机构、本地跨国公司等,加强与南京及周边地区高校合作,建立国际国内人才招引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深化“人才+资本”模式,设立“创投机构投资经理奖励”政策,依托创投机构引荐、识别、引进人才。深化“技术+市场”模式,依托本地企业识别人才,鼓励“嫁接式”创业。深化“专业+产业”模式,依托专家的专业优势、行业优势和产业优势识别人才,提升人才项目引进质量。探索“养老+技术服务”模式,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南京、镇江等地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本市生活居住,并围绕本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企业咨询与技术服务等。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打造留住人才的生活宜居环境,优化城市自然和居住环境,打造包容友善的社会人文环境。开辟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通道,为人才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专利申请、政策咨询、户籍准入、社会保险、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构筑让人才实现梦想的工作环境,加快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家、工程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积极举办各类创意博览会和相关赛事,为创新创意人才提供试验和展示机会;加快实施“创业助理”计划,为创业活动提供企业注册、企业证明、大厦使用、人事外包、人才招聘、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国际营销和人力资源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考评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参加的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加快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确认办法和认定标准,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评审办法,建立项目评审、人才测评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高层次人才。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使用与人事薪酬体系,以人才考评结果为标准加快构建引进人才退出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设立“句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奖”等。

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为引导、社会为主体人才投入的激励制度,引导形成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的合理回报机制。加强人才专项资金的投入支持,发挥科研经费、贷款贴息、抵押融资、住房补贴等方面政策措施的杠杆作用。强化市场投入主体地位,鼓励社会资本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建立专业人才发展基金,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人力资源发展领域。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本地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办学,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到本市设立办学点或分部。依托仙林(大学城)-宝华跨界地区建设,大力引进南京、镇江等地职业培训学校和机构,重点开展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社区与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职业教育培训,加强本地化的技术技能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引导院校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位授予。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句容市中等专业学校、句容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中心等为依托,鼓励社会资本创立职业教育机构,通过搭建网上教育平台等,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

推进人力资源培训与全民教育。整合各类科技公共技术平台的科技资源与人才培训功能,提升职业院校对专业人才技能培训作用,推进学历及技能继续教育。建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训体系,围绕整合串联、区域营销等发展思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按省级标准建设好各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整合市社区培训学院、省句容中专培训部、电大、远程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建成市开放大学。整合区内区外、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展培训,加强与南京、镇江教育培训合作,优惠开放线上教育培训资源。大力推进全民素质教育。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建设社区学校等公益性继续教育机构,提高离退休人员、老年人参与率。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向社会开放,扩大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前劳动力培训规模。积极推进省句容中专创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十三五”期末,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70%以上。

推进培训市场化和社会化。建全校企合作的职工培训和学历继续教育体系,鼓励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南京各类科研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各类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公益性机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引进上海、南京等知名教育培训机构,鼓励企业、各类人才和创业群体创办培训教育机构。以“金保工程”为核心,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大集中建设,建成全市人力资源基础信息和业务资源集中数据库。

第三节  促进就业稳定增长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制度,提升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服务能力。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出台更加有利于各类人群就业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以上,促进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95%以上,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智力、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贫困地区就业,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通过开设托老、托幼、美容美发、织补缝纫、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加快促进文化高、素质好的“4050”人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

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引进各类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以风险投资机构、猎头公司等为主体的人才评估与招引机构,培育和发展网络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南京、镇江及周边城市大学生毕业就业信息采集,重点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完善句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通过微信、手机APP、有线电视、互联网等,为各类用人企业和就业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加强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整合与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网上授课。结合移动互联网与信息化创新创业项目,开发人才服务及符合社会热点需求的继续教育数字内容。加快公共培训平台建设,重点推进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企业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制造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围绕南京、镇江城市居民生活服务和旅游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生活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培训,鼓励开展会计、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培训,大力发展学习型和体验型培训。

营造公平有序就业环境。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职介组织、虚假就业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保障城乡劳动者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逐步有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案程序,努力实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免费。

第四节  大力推进全民健康工程

鼓励全民健身。大力发展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锻炼,完善覆盖城乡、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设施,支持发展球类、田径类、游泳、自行车、登山等项目,积极开展乒乓球、秧歌、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体育活动,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广泛开展“阳关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充分发挥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普遍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全面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全面二孩”,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单位,重点完善针对婴幼儿、青少年、妇女、老人、慢性病人等的社区健康服务。积极发展营养保健、心理辅导、常见疾病防治等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完善妇女保健等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医疗设备终端等提升服务能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参与投资和运营健康服务设施。

第五节  提升公民道德文明素质

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力争“十三五”末创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培育文明有礼的新市民。建立道德讲堂、好人广场、市民宣讲团、乡风明德文化墙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活动,推进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推选出一批群众高度认可,事迹典型、影响广、层次高的各类先进典型人物。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文明委成员单位工作责任,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镇村、文明社区、最美乡村、最美家庭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发挥文明创建单位的示范作用,鼓励各文明创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加公益活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到“十三五”末,主城区范围80%的社区达到句容市文明社区标准,60%的社区达到镇江市文明社区标准,全市30%的行政村达到句容市文明村标准。


 

第八章  防治结合保护生态环境

优质生态环境是保持和提升句容吸引力的关键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第一节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进行专项清理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实施农业节水、生活节水与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等工程,积极推广中水回用系统等。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区域性雨水回用系统。全面推广居家节水型用水器具。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

维护生态服务功能。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保护工程,完善宝华山、茅山、赤山湖重要湿地等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赤山湖湿地公园建设,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扶持宝华玉兰等特有树种和榉树、榔榆、青檀等乡土树种培育基地建设。

山体生态修复。实施关停矿山宕口综合整治工程。对不宜进行耕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近期重点针对茅山风景区、宝华山风景区、九龙山及国道、边城地区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重点采石宕口开展景观式修复。

图8-1 生态红线区域示意图

水生态修复。开展城乡黑臭河道全面整治行动,重点实施中心城区内河断面扩大、护岸景观建设等工程。积极实施乡村河道疏浚工程,对重要水库及湿地实施退耕退渔退养。加快完成引河、句容水库、北山水库、句容河、玉清河和肖杆河的生态修复。

土壤修复治理。开展磨盘山林场玄武石开采场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城镇空间内重点推进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农业空间内积极开展农田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生态空间内重点开展矿山开采场修复试点。

第三节  环境污染防治

水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监管体系和水环境污染应急处置体系。城镇空间重点推进句容河、肖杆河、玉清河三条城市水系的水环境整治。农业空间重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空间重点加强“一江、两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蓝天行动计划,以扬尘、灰霾污染控制为重点,整治大气污染,提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城镇空间重点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烟、粉尘提标改造工程,积极开展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高污染车辆淘汰力度,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农业空间严禁露天焚烧秸秆。

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管体制和土壤污染防治问责制。在城镇空间重点加强污染企业监管,禁止新建有色金属、皮革制品、石油煤炭、化工医药、铅蓄电池制造等项目。在农业空间重点控制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合理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等。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理系统,重点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合理规划与建设危险废物品处置设施,完善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体系。农业空间重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和人畜粪便的能源化利用。

专栏8-1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环保: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程、重点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应急工程、大气监测能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监控能力提升工程、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文明示范镇村建设。

水利:“一江两湖三河”水生态修复工程。

边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后白:水美乡村,幸福家园(西冯)项目;生态文明示范镇村建设项目。

白兔:大力山整治工程。

 

 

 

 

 

第四节  大力倡导绿色生产与生活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实施天然气改造工程,减少煤炭等高含硫燃料的使用量。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方案,积极开发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分布式能源等先进供能系统,推进江苏华晟生物发电句容项目建设。

全面实施污染物减排。加快落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重点任务及工程。加大重点污染源减排监管力度,推进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程、重点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重点企业废气治理工程、高污染燃料专项整治工程等。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循环经济和绿色清洁生产试点,重点推进经济开发区、下蜀、郭庄等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工程,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油气回收治理工程等。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重点实施低碳产业体系、绿色建筑示范、绿色交通体系、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等低碳示范工程。

专栏8-2 十三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

落后产能淘汰工程、句容经济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清洁生产推进工程、工业节能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江苏华晟生物发电句容项目、农业节水工程、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循环水池养殖示范工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程、生活节能节水工程、政府无纸化办公工程等。

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与建设工程,推广社区“跳蚤市场”和“换物超市”。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社会回收体系。推广使用绿色产品,鼓励绿色出行,实行公交优先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

强化环境教育和培训。支持中小学与特色乡村共建生态科普教育、节水教育、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民间环保机构、志愿者开展工作。重点实施生态文明宣教工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生态环保教育网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工程等。

第九章  内联外通构建开放新格局

深入实施宁镇扬同城化战略,发挥作为宁镇合作前沿和同城化“粘合带”的基础与优势,加快推进宁句同城化进程,加强与镇江、苏锡常、上海及沿江沿海城市的联动发展,开创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加快推进宁句同城化进程

推进区域创新创业合作。依托宁镇高校科教资源和研发能力,建设高水平、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借助宁镇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资源,做大做强运动器材、茶叶等特色公共检测平台。吸引南京、镇江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句容创办研发机构、设立研发分支机构或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宁镇创新成果在句容产业化,加快与宁镇共建技术交易市场,联合开展信息发布、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市场评估等服务。围绕优势产业,吸引宁镇创新成果和科技创业企业向句容经济开发区、宝华、下蜀、郭庄落户。完善南京、镇江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强担保机构等融资支撑平台建设。推动人才无障碍流动,探索与宁镇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推进共建统一的人才信息库和项目库,建立畅通快捷的人才信息网络平台,联合发布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以孵化、辅导等方式,完善人才创业服务体系,降低创业人才本地生活成本。吸引宁镇高校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集聚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打造便利快捷的同城交通网络。打造快速畅通的区域公路通道,与宁镇共同推进312国道、122省道、104国道、358省道、243省道、266省道的建设与升级改造工程,构建与宁镇主城区和重大交通枢纽间的快速公路网络,优化城市主次干路对接,统一标准,消除断头路。打造无缝衔接的城际轨道网络,与宁镇协调规划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淮扬镇城际轨道在区内的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做好用地规划与控制。重点争取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句容段由宁杭城际江宁站引出新线,并在我市设句容站、茅山站。共同推进华阳、郭庄、仙林、宝华、汤山、茅山铁路客运站及其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枢纽与周边地区联系。加快争取南京地铁2号线向句容延伸工作,联合开展轨道交通15号线、16号线和都市圈S6线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加强与马群、经天路、镇江南站换乘枢纽的衔接,做好宝华、华阳轨道交通停车换乘枢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打造高效便捷的同城公交体系,加快推进与宁镇公交线路的整合工作,尽快开行下蜀-龙潭-宝华-2号线经天路站、华阳-经济开发区-汤山-2号线马群站、华阳-汤山-南京高铁南站、茅山-郭庄-湖熟-1号线药科大学站、华阳-边城-镇江南站等大站快车公交线路,增加南京、镇江主城至句容主要景点的旅游公交线路。在122省道等快速路预留公交专用道,保障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统筹跨界区域建设。龙潭-下蜀-高资地区重点依托龙潭港、高资港综合物流枢纽优势,推动下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完善沿江疏港公路,强化下蜀镇区与龙潭港区和龙潭新城、高资港的联系。推动市政设施共建共享,实现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和供电线网一体化布局。控制下蜀镇区商业配套规模层次,注重与龙潭新城商业服务中心分工。仙林-宝华地区重点按照“仙林创新,宝华创业”的总体思路,促进创新创业合作。强化宝华的科技配套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功能,以优质生态环境和低生活成本优势,吸引仙林大学城大学生群体来宝华居住、创业,打造最具活力和时尚气息的新兴创业基地。加快推进仙林-宝华地区公共设施体系的建设,启动建设宝华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开通宝华-仙林商业中心购物专线。汤山-黄梅地区重点整合汤山温泉和黄梅的品牌效应,推进汤山-黄梅地区在居住配套、道路交通等方面协调发展,联手打造城市东郊宜居社区和创新创业基地。协调推进南京市轨道交通16号线及S6线建设,加快推进122省道扩建工程,规划增开公交线路,加强汤山地区与黄梅及句容城区的交通联系。湖熟-郭庄地区重点强化制造业功能的统筹协调,依托郭庄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土地资源潜力优势,积极吸引江宁南部制造业企业,形成南京南部新兴的先进制造业载体空间。注重道路交通衔接,加快完善道路框架,共同推进358省道改造,预留镇江到禄口机场城际轨道郭庄段及换乘站用地。

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完善政府、市场以及公众多层面的对话协商机制,加快建立句容市与南京市有关部门、句容市与相邻南京市区之间的协调机构及多方党政联席会议等对话合作平台,构建跨界区域统一要素市场,成立两地行业协会等市场合作组织,积极推进民间合作组织建设和交流活动开展。围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社会管理等领域,设立跨界区域发展基金,建立跨界区域建设财力保障机制。

专栏9-1 “十三五时期宁句一体化重点工程、项目(待对接)

1、区域创新创业合作

创新能力提升:共建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和产品公共检测平台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等。

创新成果转化:共建技术交易市场、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共建跨区域融资支撑平台等。

人才流动:共建人才信息库和项目库、人才培训基地等。

2、同城交通网络

区域公路通道:312国道、122省道、104国道、358省道、243省道、266省道等道路建设与升级改造。

城际轨道网络:南京地铁2号线向句容延伸,南京地铁15号线、16号线和都市圈S6线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程等。

同城公交体系:下蜀-龙潭-宝华-2号线经天路站、华阳-经济开发区-汤山-2号线马群站、华阳-汤山-南京高铁南站、茅山-郭庄-湖熟-1号线药科大学站、华阳-边城-镇江南站等大站快车公交线路。

3、跨界区域建设

龙潭-下蜀-高资:完善沿江疏港公路;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和供电线网建设项目。

仙林-宝华:宝华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宝华-仙林商业中心购物专线等项目。

汤山-黄梅:南京市轨道交通16号线及S6线建设工程、122省道扩建工程等。

湖熟-郭庄:358省道改造工程、预留镇江到禄口机场城际轨道郭庄段及换乘站用地、湖熟自来水厂至郭庄直供水工程。

第二节  全面扩大开放与合作

强化与镇江及东部城市合作。加强与镇江其他地区联动发展,统筹区域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重点完善沿江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协调区域间居住、商贸服务功能等,探索“三集”园区在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措施对接等方面合作机制。积极融入苏锡常,认真做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规划实施工作,积极拓宽人才培养合作渠道,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跨界合作,加快共建实体研究院、公共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和高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积极对接上海,积极利用上海自贸区政策辐射,争取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体制等改革措施与优惠政策向句容经济开发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拓展延伸。大力承接上海资本、技术和人才溢出,鼓励本地企业与上海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与教学实训基地。

加强与沿江沿海城市联动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结合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加快完善下蜀沿江地区与周边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建设通畅便捷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快推进句容河、大道河、便民河的航道建设和等级提升,重点推动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国家、省各项工作部署,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加强与江苏沿海地区合作,加强与江苏沿海口岸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高效的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开展跨区域物流合作等,重点推进淮扬镇-马巢城际轨道建设。

高水平“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外资引进力度,有序放开农业、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和教育文化等领域外资准入条件。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检测、维修、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鼓励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贸易。拓宽企业“走出去”渠道,鼓励纺织服装、建材、化工新材料等劳动密集型或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推动装备、标准、服务走出去,积极培育一批本地跨国企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商会组织、企业运作的跨国投资联盟,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重点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信息、法律、政策等指导和服务。

第十章  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建立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等清单化管理制度。深化公共财政收支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能力、权力、责任相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理顺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

推进经济体制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国企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多元资本交叉持股,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对接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方式。推动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合作,丰富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社会供给,在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着力在建立健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资源有偿使用、严格环境准入和生态补偿、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部门信息共享及联动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决策咨询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和官员环境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健全空间规划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市县空间规划体系、管理制度、协调机制等改革创新路径。强化政府对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审查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成立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规划管理委员会及联合课题组。加强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机制。加快搭建各规划共用的基础资料平台,统一规划的基期和时限,实现各规划发展战略、目标、空间、项目建设等内容的协调统一。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变化或重要时间节点,实现各规划统一修订、修编。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主导方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争取国家和省市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农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与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农村发展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金融资本支撑及政策倾斜力度,探索建立农村融资平台、设立农业创投公司和农业产业基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与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等。

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搭建网格化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要素精细化管理。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进行直接登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加快体育艺术等教学课程改革,健全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完善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行业监管,推动形成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区域合作机制,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等。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第二节  建设法治句容

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快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积极争取和落实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规章制度,全面推进政府部门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五个法定化”,制定并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实行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构建法治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公正,消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身份、户籍等限制,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引导和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倡导社会公民的诚信行为,大力增强主流媒体与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立重点领域矛盾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经济、善治理的领导干部。

永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良好形象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府规划的意识,发挥政府领导责任,明确各部门、各板块的发展任务与目标。各部门按照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修订完善相关中长期规划和编制近期专项规划,按“多规合一”要求形成规划合力。相关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下达,作为目标任务的考核依据,以保证规划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

第二节  加大宣传推介

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对规划进行及时发布与全面解读。组织各乡镇、园区、社区对规划进行系统学习,让规划理念和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借助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力量,运用市民论坛、政策咨询、学术研讨等为句容发展建言献策,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参与规划的浓烈氛围。

第三节  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反馈机制,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督促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建立健全督查考评办法。强化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分析判断实施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实施与调整建议。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成立以学者、企业家、民众等各界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对规划的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第四节  规划指导衔接与协调

构建以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空间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共同形成的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快整合内容交叉重复、相互矛盾冲突的规划,精减由市场起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领域的规划。强化空间布局衔接,以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作为规划衔接的平台,相关空间规划的管制分区和边界划定据此调整完善。强化目标任务衔接,各部门、各领域的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专项政策针对有关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