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本底优越、历史文化厚重、区位交通独特,拥有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处省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近年来,我市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游客满意为导向,推动“旅游+”多形式、多领域融合发展。然而随着新兴旅游开发模式和旅游产品的层出不穷,我市许多传统旅游景点已经面临一系列难题和发展思路上的困境。 一是缺乏特色,同质化竞争突出。我市旅游景点同质化现象较普遍,特别是近几年流行的赏花景点更甚。如伏热花海、浮山樱花园、岩藤农场、芝樱小镇等赏花景点发展模式和内容基本雷同,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使游客产生视觉疲劳。细细思量不难发现,部分赏花景点的建设就是种几亩花草,安装一些儿童游乐设施,缺乏鲜明主题、没有个性特色,甚至是“昙花一现”的景点,难以形成旅游品牌。 二是互动性差,游客体验感缺失。我市大部分旅游景点互动性、参与性项目不足,许多景点都只是单纯的观光型景点,给游客带来的是“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感慨。游客到了目的地之后怎么游览,路线的设计和景点的穿插是怎样的,是否能根据不同年龄段游客精力和体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游览路线和体验项目等,景点的内容、服务都是游客获得体验的重要环节,没有深度体验,就很难做活“流量经济”,刺激游客进行二次消费。 三是推介乏力,难以形成吸引力。一个景点品牌的形成,需要运用恰当的营运手段,开展多形式的推介活动,才能吸引大量游客,形成特色品牌。我市部分景点重建设,轻运营,不能凸现自身特色,缺乏发展后劲。由于建成后缺乏主题推介活动引领,不能形成旅游气候,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且旅游淡季多数景点处于关停状态,旅游设施得不到维护或维修,毁坏现象严重,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是缺乏合作,区域联动性不够。我市知名景点不少,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整体旅游布局不多。南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北有“律宗第一名山”的宝华山,“遥相呼应”却又“无缘见面”。我市大部分景点由板块各自管理,旅游管理方面的规划较为被动,营销各自为政,普遍缺乏合作,区域间联动性不够,错位发展、功能互补、旅客互推还未形成气候,天赋异禀的资源和高质量发展的运营管理难以匹配。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原则,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禀赋和文化传承,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已经出现同质化的景点,采取“补建”措施,坚持“立足自身找特点、发展特点铸品牌”理念,使地域特色凸显出来,以品牌赢得市场,达到去同质化的效果。强化产业融合,打造出更多适应我市基础、符合市场需求、体现个性特质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貌”的特色发展模式。 二、进一步提升游客游览体验。良好的旅游体验能够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出行意愿,是景点由网红打卡地变长红留客地的关键。我市景点需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在发挥传统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打造节日IP、数字游览、网红场景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不断优化和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保障服务,提升游客出行体验和满意度,吸引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一是打造推介队伍。整合本土人才,培育一支素质好、能力强、结构优、覆盖广的“乡村推介官”队伍;二是实施全媒体推广。开展高铁、地铁等多渠道的广告和专题投放,用好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旅宣阵地,常态化组织举办节会赛事,充分利用走出去宣传推介、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多渠道开展宣传营销。三是做好淡季营销。把握游客错峰旅游心理,借助短视频、直播、团购等,通过降低收费、多设项目、提升服务等方式吸引客源、巩固客源、扩大客源,让旅游设施全年充分利用,进而实现景点“淡季不淡”。 四、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发展。一是开发复合型产品,推进景点线路联通。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点连线,丰富旅游内容,充实旅游路线,在推进实现区域线路“一票通、一车通、一导通”上迈出新步伐。二是搭建多点式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依托茅山和宝华山等品牌优势和客源优势,搭建多点互动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宣传营销的低成本扩张。以“优势互动、线路共建、客源互送”实现旅游资源、产品、信息、客源共享,构建区域相融、产业相连的联动发展格局。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