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全民健身是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涵,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发生,群众健康意识大大提升,健身习惯逐渐养成。不少专家学者分析,疫情过后将迎来新的健身热潮,而健身运动是主动健康的最佳选择,必将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群众体育和慢性病防控现状 (一)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近年来,坚持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村级办公场所相结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3.25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健身步道1140米。各镇、街道、管委会均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广场,各社区、行政村均建有不低于1000平方米、设有5个健身项目的健身广场,并建有村级文化俱乐部、健身公园、羽毛球场等,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达到了全覆盖。 (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益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全市有73个体育社团(协会),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其中体育协会35个、民办非企38个;全民健身站点502个,活跃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756人;基本形成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为主心骨,健身点为基础支撑,村(社区)、镇(街道)为连接点,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枝干,属地管理、自愿参加为准则的全民健身格局。 (三)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逐步形成了以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全民健身日(月)为主线的活动模式,定期举办市运动会、全民健身系列赛事、乒乓球篮球俱乐部联赛、老年人体育节等品牌活动,举办足球、健身操(舞)、自行车、门球、象棋、围棋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每年市级体育健身赛事、活动100多次,基本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特色,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有序提升。 (四)慢性病综合防控国家示范。2017年顺利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市)。以常规监测体系为重点,定期开展人群健康水平专题调查,健全重点慢性病“发现—登记—管理”的工作网络,始终把提高群众疾病防控意识、理念、知识和技能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力度,重视健康细胞、健康场景等支持性环境的建设,先后举办“健康一二一”“全民健康节”“万步有约”等系列健康促进主题活动。同时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疾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规范高血压、糖尿病和老年人等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不断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以糖尿病省级创新试点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探索慢性病全程管理的句容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体育意识、大健康观念不强。我市大多数人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还停留在“无病即健康”的层面上,更多是体育娱乐和体育欣赏,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并持久坚持,从而愉悦身心、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比例很少。广大农村组织体育活动或农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体育健身的意识缺乏。2018年出版的《健康管理蓝皮书》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约3亿,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疾病总负担的70%;我国成年人经常锻炼率仅为18.7%,35.9%的成年人不参与体育锻炼。而我市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成人体育活动率仅为32.48%。 (二)体育基础设施布局不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严重滞后,城区体育场2012年拆迁后到目前还没有恢复重建,没有建成综合性公共体育场所,部分社区和居民小区几乎没有群众性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建设不平衡,以健身休闲步道、体育舞蹈广场为重点的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满足了中老年健身休闲的需要,而以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等更多适应青少年的活动场馆相对不足。体育场所、设施的不足,导致了很多群众在马路边跑步、跳广场舞,既不利于健康,也存在安全隐患。 (三)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程度不够。我市虽成立了一些体育协会,但大都属于“平民化”的社团,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成立起来,日常经费、办公场所、专职人员严重缺乏,举办活动都是自筹资金,难成规模。同时社团数量与丹阳等周边城市差距较大,社会组织能力也有待提高,目前带有官办色彩的社团对体育部门有很强的依赖性,而民间社团又缺乏专业指导和相关支持。 (四)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一是多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健全。慢性病多部门联防联控还停留在会议和资料上,基本上是卫生部门唱独角戏,相关部门参与不多、积极性不高,同时又存在着有的部门重视健康却找不到科学指导的脱节现象;二是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覆盖面较小、质量不高。虽然建成了一批健康场景、无烟场所,但建设水平不高,覆盖非常有限;三是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虽然重视高危人群的发现与干预,但对各类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高危人群,跟踪建档与管理未能全面覆盖。此外,人群健康和疾病信息还不能实时互通共享,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也存在着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积极性下降等问题。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健身健康文化创新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理念观念融合提升。树立体育健身文化新理念,将“运动健身治‘未病’”“运动是良医”“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等理念融入到文明城市建设内涵,强化“全民健身计划就是全民幸福计划”“要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社会共识。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将健身健康文化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结合,积极培树“身体好、心理好、道德好、社交好”的文明健康理念,引导人民群众从单纯依靠被动医疗的后端健康干预到主动健身的前端健康预防,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健康意识、行为方式和能力,使全面健康新理念深入人心。 (二)加大健身健康设施创新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设施场所融合覆盖。因地制宜做好健身健康场地场景规划布局,将健身健康元素融入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社区、农村村社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增设贴近需求、智能化、高品质的健身健康设施,建设一批集体育健身、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养生、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健身健康融合中心,尤其是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要摆上议事日程、加快落实步伐,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提升各类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三)加大健身健康指导创新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人才组织融合提质。积极探索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等人才的融合机制,整合、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队伍,形成跨行业、跨部门人才合作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管理培训,推动由健身指导向健康指导转变。创新体育社团、健康健身协会组织管理,在日常经费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组织指导形式上取得突破。同时,及时总结新冠疫情中远程授课经验,提早谋划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指导方式,让更多群众共享科学锻炼成果,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四)加大健身健康部门协作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工作机制融合。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为抓手,调整充实句容市健康促进委员会,搭建职责明确、功能清晰、检查量化、考核激励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实施方案,围绕健康素养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全过程管理,完善“三位一体”防控模式。依托“智慧句容”,搭建全民健身健康大数据中心和科学健身服务平台,提供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线上线下服务,实现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全覆盖。同时督促各部门将慢病防控措施、健康管理制度融入到具体工作之中,确保部门联动顺畅,工作推进有力。 (五)持续丰富赛事供给,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活动融合。大力发展健身跑、广场舞、骑行、登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户外、瑜伽等具有消费引领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等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推广工间操健身制度,以赛事活动引导各类健身向促进全面健康转化,推动健身活动融入健康元素,培育有利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交良好的新型健身健康促进氛围,为全民健康助力加油。
吴晓军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